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与新时代启示 精选

已有 6163 次阅读 2021-5-20 11:1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等教育早已成为社会最为核心的一部分,为现代社会发展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高教模式的出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并在几百年的实践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内涵与形式。

人类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完善,进化成今天的模样。但是,人类变得保守,体现在人类非常真爱自己身体的所有标准配置,对于多出来的零件,比如六指,就会认为是畸形,从而被矫正。如果额头展出一根可以进行思维沟通的触须,就会觉得骇人听闻。所以人类还没做好进化的准备,这是传统固有思维难以被突破的核心问题。

与之类似,高教形式的这种稳定性与高教改革需求之间也很容易产生冲突。要想全面理解现代高教所处的阶段与可能的发展方向,首先需要了解高教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

和老师学习,自古就有之。中国孔子门徒有72人,古希腊的先贤门下学生也不少。但是,很少听说,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形成协会,来达到最优化的目的。但是,万事都有开端。11世纪晚期,意大利博洛尼亚的学生确实组织起来,其目的也很明确,和房东讨价还价!随着发展,学生们发现,这个协会还可以做更多事情,比如学生们可以集体出资聘请老师授课,这可以大大地节约授课成本。在这个体系中,老师的工资很低,而且必须满足学生提出的协约要求,更不可能专门去研究自己喜欢的方向。随着老师的增多,老师们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那就是教授会。如果把这种模式作为大学的开端,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这和现代大学师生体系完全不是一个体系。

12世纪中叶,巴黎圣母院的教会学校演化出巴黎大学。此时,大学的组建由教师占主导,主要教授法规、艺术、神学和医学。这种模式,主导了后续的大学模式。学生自此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无法把握大学的发展方向。英国在1167年建立牛津大学。英国的学生并不好管理,长与周边的居民发生暴力冲突。于是,牛津大学只好自己建立宿舍,把学生集中管理,于是书院这一古老模式,就这样戏剧性地诞生,并成为英国大学的精髓。

早期大学的特点就是藏书很多。学生们之所以需要大学,是因为大学能提供学习证明,还有很多书籍本身无法获得的东西,比如和同伴及老师之间的交流等等。所以,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使得大学成为当时社会中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理想场所,并持续下来。

这种模式,随着英国清教徒来到美国,在美洲大地开花。美洲的自由为大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这些早期的大学缺乏研究,因此也就不会创造知识。但是,随着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这也是大学与社会发生关联后的必然结果。

根据美国300多年的高教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清晰地发现,高教的产生于发展可以清晰分为五个阶段:殖民地学院的建立(1636-1689年)、美国建国时期小型学院(1790-1869)、工业化时期大学转型(1870-1944)、美国霸权时期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945-1975)、以及当代高等教育体制多元化时期(1976-)。这是一个典型的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包括建校规模、管理制度、教授招聘制度、招收学生、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种变化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匹配。可见,高教发展绝不是象牙塔式的自我进化,而紧密与社会衔接。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地域开放,以欧洲教育模式为范本,依托教会,建立了九大学院,包括著名的哈佛、威廉玛丽、新泽西、达特茅斯、耶鲁、罗德岛、国王(哥伦比亚大学)、皇后、费城学院等等。这些学院相当自由,各具特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传承人文知识,把年轻人培养成为神职人员和国家的公职人员。此时,教师的地位不高,工资较低。由于教师少,学生少,学院开设的课程也相对偏少,还谈不上课程体系。到了美国建国时期,人口增长,建设了大量学院。到了18世纪末,美国这些学院更加重视德国大学制度。在教师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希望教授从事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到了工业化时期,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激增。以1869年康奈尔大学为开端,开创了综合性大学的组织形式。从院到大学,其组织形式、授课内容和体系、上学时长、文理权重关系等都发生了本质变化。1876年建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一开始就重视研究和研究生数量,独树一帜,一跃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佼佼者。这使得一些老牌学院也开始增加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向大学模式转化。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院相比,新型大学强化科研的特征明显。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在于发现、整理知识,研究高深学问,促进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则注重学生的职业规划。为此大学就不能和社会脱轨,大学培养出来的人要服务于社会。

在大学里,教授也慢慢变得更专业化和职业化。教授的薪金和地位大幅度提升。19世纪晚期,学校才开始真正施行教授职位晋升制度。1940年,教授“非升即走”制度被普遍采纳,并延续至今。时光苒荏,到了美国霸权时期。教师队伍专业化加速。教师可以从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选择一项进行发展。1915年,AAUP提出终身教职的概念。从1976年开始,高校进入了高等教育的体制多元化时代。大学变得越来越忙碌。科学无疑已经在大学完全站稳脚跟。大学整体规模变得庞大,高等教育体系变得多样、复杂、与综合。此时,高等高等教育体系已经与社会融合,成为了社会体系总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要想全面了解高等教育体系,就必须从全社会角度去分析,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教体系朝着标准化体系发展。这是工业化时代所需。只有标准化,才能快速复制,加速发展,用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成效。当然,高教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新时代,新环境反而带来新的冲击和不协调。面对庞大的高教体系,如何高效地评价这个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就变得很重要,并成为上个世纪末期重要讨论的议题之一。直到目前,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备的评价体系。

纵观高教体系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与变革。高教的初衷是培养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无论是初始的神职人员,还是现在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高教体系中最直接的成果。这个初衷是高教体系的核心,无论怎么发展,也会坚持。

高教体系一直在适应时代发展,这个时间尺度可能是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其内涵随着时代在逐渐演化。当科学因素加入到教育当中后,其强大的发展能力挤兑了初始文理的空间,神学作为主学科,甚至被直接移出大学的教学体系。当经济快速提升,可以容纳更多的老师与学生,同时社会也能够容忍学生在高效中接受20年的专业培训,学校的复杂性凸显。

大学的目标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广泛探讨,时至今日,这些探讨还在继续。这些讨论包括:1)大学是否有责任帮助国家振兴经济?2)高等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还是应该追求真理?3)大学的核心是教授还是学生? 4)大学的通识教育内涵是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在接受政府大力资助的体系中,大学当然不能在社会经受严重的外接压力时独善其身,躲在大学的保护伞下悠闲过日子。大学一定会被社会赋予更多职责和期待。但是,大学肯定无法全面完成社会给与的期待。高教体系起源于社区,发展成为象牙塔,现在逐渐回归社区,与社会发生紧密联系,打通高效内外的教育资源,使高教体系成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有机一份子和中转站,是社会化高效率发展的必然需求。所有的阻碍效率发展的因素,迟早会被抛到历史背后。大学必须在培养人和服务社会两个职责之中达到平衡。这个问题会是高教改革中的核心问题,是大学走向的指明灯。

针对不同目的,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模式:实用教育、研究教育以及通识教育。在大学发展中,要么选择其中一种,要么协调这三种。美国的大学选择了协调模式,并以麻省理工为先驱。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大学的课程体系发展了巨大变化,选修课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虽然美国对这种混搭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但是像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还是困难重重,比如教学与科研这一对双胞胎,即使进入了21世纪,提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中,还是无法很好地执行。大学看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并优先聘为教授,但是其教学能力往往被相对忽略之。这种教学的弱化,被大学的锣鼓喧天的科研成果所掩盖。科研大师的名头往往可以弱化其教学能力的不足。研究型教授尽力减少授课时长。但是,当硬性规定教授必须教书的时候,教学质量会参差不齐,教学体系也会受到严重干扰。一些聪明的学生往往也会忽略课堂的教学不足,从科研中得到补偿。总之,作为一种体系,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大学稍显混乱。或许,对于这种混搭的目的,就不应该期待一劳永逸的做法,建立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管理艺术和评价体系,对于一个新型研究型大学变得至关重要。

在高教改革过程中,会出现螺旋式上升的现象。把过去一些实行过的机制放入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使用,比如书院、PI制度、Tenure-track制等等。这些因素在过去几百年中,在欧美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造成的问题,在欧美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会造成一个重要后果,前期引入到中国体系中,会促进高教发展。随着时间推移,新问题也一定会出现。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对高教体系的变革需求更为迫切,这是因为全球整体经济环境产生大变革,逆全球化思潮的重大影响,对中国的高教体系施加了显著的冲击。

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起步晚,因此夹杂了几种思维模式,包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美国教育模式、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以及近些年的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等等。尤其在高教改革的当口,中国面临的高教改革就处于极大的波动之中。几种思维模式共存,各有道理。如何协调这些因素,成功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教模式,会对世界高教做出重大贡献。

我坚信,中国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恰恰是因为中国较短的高教历史、及中国目前开放的现代化思潮、以及大踏步迈进高科技社会的效率与决心,这些新的历史背景为中国高教改革提供了动力与方向。

无论怎样,高教体系的成就是现代人类文明的直接体现,在以后的岁月中,会一如既往地发挥其重要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287415.html

上一篇:复杂的教育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进化与大学演化脉络分析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2 郑永军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