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署名的悲剧:也谈李政道和杨振宁的破裂

已有 5028 次阅读 2009-12-10 11:38 |个人分类:杂谈散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杨振宁, 署名, 诺贝尔奖, 李政道

这些日子科学网在热抄李-杨关于诺奖获得的合作,由于署名问题而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情,的确是很令人深思的。大家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我国长期的思想惯性所致,因此我国也对于科学,尤其是纯粹科学的合作表现出格外的谨慎。不仅是我国,国外科学家也是如此。

李政道既然已经知道杨在署名问题上比较工于心计,也应在关键的时刻有所防范。可是当时可悲的是李政道可能由于年轻而“把最近的工作以及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性想法,统统告诉了杨振宁。”接下来,杨却激烈反对李“所说的一切。”在杨被李彻底说服后,杨又提出“表示愿意与李合作。”这说明杨似乎早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而且他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劝李不要急忙发表上述那篇论文。”杨似乎有贪大求全思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将整个弱作用领域一下子都占领下来。这样更加完整,有更大的意义。”

我觉得这里有个问题,在纯粹科学中,关键是尽快发表自己的论文,而不是将所有的领域占领下来。尽快占领学术的制高点才是第一位的,剩下的工作可以让别人去做嘛。比如,爱因斯坦的论文,就是那么几页纸,却成为理论物理的巅峰。可他却没有找其他人合作过,论文发表好后产生的巨大影响基本与爱因斯坦没有关系了,剩下的事情都是其他人干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爱因斯坦在理论物理领域的领袖地位!如果说中国人在物理学领域中的这个重要工作,当时果真能有巨大的突破,就应该勇于敢,自己单独发表论文。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去获得什么大奖,而是对于自己的挑战。

李-杨当初的初衷是希望不让外国人看笑话,所以在诺奖颁奖时没有计较什么。但最终还是由于署名的问题导致关系破裂,还是让是外国人看了笑话。这又使我联想到我国本土发明人工
合成牛胰岛素的悲剧,一个那么大的成果,却连烧锅炉的都上了诺奖的提名名单,据说达好几百人。最后诺奖委员会裁定,最多只能给三个人并列,可我国却报了四个,并说再也不能少了。结果,那次唯一一次获得诺奖的机会也就与我们失之交臂。这大概就是合作的结果吧。

杨-李的公案已经成为科学史的素材。但愿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277561.html

上一篇:信息哲学在中国(三)
下一篇:如何避免重新发明轮子?
收藏 IP: .*| 热度|

2 吕喆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1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