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概况
贺飞 北京大学
许多国家在1990年代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其高教入学率,同时世界范围的学生流动不断增加。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鼓励在国外学习的学生回流,吸引外国学生。随着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赴国外留学的学生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全球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的概况。
1 欧洲高等教育的流动状况
2011年,欧洲委员会教育与文化理事会委托有关机构研究32个欧洲国家(欧盟27,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4以及土耳其,也称欧洲32国)间的学位流动和学分流动情况。这份报告区别了两类学生流动,其中学位或文凭流动包括学生旅行到国外获得学位,而学分流动是指学生临时在国外学习。学位流动数据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OECD以及欧洲统计署Eurostat数据。而学分流动数据则不全面系统,主要来自ERASMUS项目。这是一个欧盟海外学习计划,旨在让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去另一个相关国家学习3个月到1年时间。尽管ERASMUS是这一区域这类计划中最大的,但它仅支持一部分欧洲的学分流动,因此其数据是低估的。
欧洲32国平均学位流动水平按照国际标准很高,并且自1998-99到2006-07有相当的增长。2006–07年,150万外国学生,代表51%的全球学生市场,在欧洲32国注册一个学位计划。此外,世界范围竞争加剧,欧洲32国自1998-99年增加其全球外国学生份额。强劲的增长主要是来自非欧洲32国的学生。2006-07年这些学生占 58%的外国学生in 2006–07, 而来自欧洲32国的占38% (本例中4% 的外国学生国籍未知)。学位流动水平国家之间相当不同。几乎外国学生的三分之二在欧洲32国读学位的学生注册在三个国家之一:英国、德国和法国。在欧洲32国的其他所有国家,地区流动水平相当低。欧洲32国在外国读学位的学生比例1998-99到2006-07年间增长了将近40%,但这一增长相比外国在欧洲32国学习的学生增长相当低。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在一个极端,在塞浦路斯,绝大多数公民去国外就读(1,380 国外比每1,000在家);在另一极端,在英国,去外国学习很少(12国外比每1,000在英国)。来自欧洲32国的大量在另一国家读学位学生选择同一地区的一个国家。
关于学分流动,根据ERASMUS统计,参与海外学习计划的学生数量在1998-99到2008-09的11年间增长到超过两倍,达到接近200,000。虽然这一增长,参与ERASMUS学生数量占整个欧洲32国学生比例非常低(小于1%)。西班牙、芬兰、马耳他、葡萄牙以及斯洛伐克相比学位学习在海外学习计划方面更有吸引力。与2006-07其他欧洲32国相比,这些国家接受较外国学位学生更多ERASMUS学生。尽管英国有着巨大数量的大学生,但其海外学习学生人数最少。在学位和学分流动中,在2008–09,32国中的21国既是净出口国又是净进口国。东欧国家倾向净出口国 (捷克和匈牙利除外), 而西欧和北欧倾向于净进口国。10国为学位学生净进口国,但是海外学习学生净出口国。这些国家包括德国、法国、捷克和匈牙利。社会科学、商学和法律; 工程; 以及人文和艺术的学生相比数学、计算机科学、农学、教师培训和教育科学的学生更常常参与ERASMUS海外学习计划。
2 高等教育支出
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地将面向知识经济作为其推动经济进步的关键,并清楚地认识到需要良好训练的劳动力,大量投资升级和扩展其高等教育系统,并广泛参与其中。在许多案例中,政府启动投资计划。许多政府最近投资送出大量学生赴海外学习,就是其劳动力和经济开发战略。案例包括巴西科学流动计划(也称“科学无国界”),2011年7约正式启动,目标是送出75,000巴西学生到国外学习。类似的,沙特阿拉伯政府2005年投资大量奖学金计划,支持超过10万沙特学生去国外学习,计划初期估计至少支出50亿美元。
关于高等教育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是国家资源的投入百分比,通过测度高等教育支出占其GDP的比率。2005到2009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甚至所有OECD国家的这一指标下降,这些国家和韩国投入在高等教育上的GDP百分比最高。1995到2005年间,美国高等教育支出占GDP比率为OECD平均值的两倍;到2009年,这一比例下降到约为高出OECD平均值的60% 。2005到2009年间,大多数其他OECD国家的高等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上升,而英国仍保持稳定。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一些欧洲政府削减其高等教育投入。但这一削减的效应在最近的数据中尚未得到反映。
高等教育投入数据在不同国家常常难以比较。各国之间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实际支出无关,而是测度的差别,公立和私立机构之间差别,政府投入的类型和层次,以及教育类型和层次等。
3 教育成就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扩张巨大。结果是,美国人口领先世界教育成就几十年。由于这一点,美国为其企业提供高度受教育劳动力的明确优势。然而,在1990年代,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 开始扩张其高等教育系统。其中一些现在超过美国在高等教育类型A的学位获得以及其年轻学者的先进研究计划。随着时间推移,其他地区高等教育扩张大大降低美国的教育优势和相关的经济优势。
尽管美国继续是最高比例年龄24-64岁人口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的学位的国家,但几个其他国家已经在青年一代(25-34岁)拥有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上超过美国。
中国较所有OECD国家有较低的高等教育达到率。中国的高等教育到达率还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有数据的非OECD的G20国家。与在大多OECD国家一样,中国年青一代(25–34)高于年老一代。
4 科学与工程领域第一大学学位
2010年,世界上几乎有1700万学生获得其第一大学学位,其中大约550万在科学与工程领域。这些全球范围的总计仅包括那些相对最近的数据可得的国家(主要是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因此是低估的数据。2010年,亚洲高校占将近250万的世界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 其中接近一半在工程领域。欧洲学生(包括东欧和俄罗斯)获得超过150万第一大学科学与工程学位(其中将近40%在工程), 2010年北美学生获得超过700,000此类学位(其中22%在工程)。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经济体中,其第一大学科学与工程领域学位的比例高于美国。日本和中国一般或更多的第一大学学位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而美国只有大约三分之一。考虑到工程的差别悬殊,工程学位的国家差别占科学与工程学位总体产别的大部分。然而,分类系统以及工程计划的质量和全国细节报告层次的差别使得国别比较困难。例如,中国在2000年代中期术语“工程师”没有标准的定义。在19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执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提高工程的入学人数。然而,技术学校的总数和相应的教师和职员减少,这意味着学位获得是加大班级规模和生师比。
中国传统上授予在工程领域授予大比例的第一大学学位,尽管这一比例从2000年的43%下降到2011年的31%。其他工程学位比例高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伊朗、韩国和台湾(附表2-36)。在美国,大约5%的学士学位在工程,美国和全球大约11%的学士学位在自然科学(物质、生物、计算机、农学和数学)。
2000到2010年间,中国、台湾、土耳其、德国和波兰授予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的数量超过或接近两倍。在此期间,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和韩国)授予的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数量的增幅在23%到56%, 而法国、日本和西班牙等过则分别减少14%, 9%, 和4%。
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位占中国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的绝大部分增长。2000到2010年间,中国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位第一大学学位数量增长超过了300%。德国授予数量增长了接近90%, 韩国、美国和英国的数量增长在20% 和29%之间,在日本,则减少了9%。
1999年,29个欧洲国家, 通过博洛尼亚宣言, 启动了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系统改革。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是促进参与国家的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学位可以比较; 学分可以互转;以及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能够在国家间自由流动。10年后,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成立,欧洲高等教育改革扩展到47个参与国。最近几年,一些国家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改良高等教育结构,执行三个学位周期(学士、硕士、博士), 开发质量保证系统,建立促进流动的机制。2009年,博洛尼亚进程首次设立学生流动的定量目标。到2020年,至少20%从欧洲教育区毕业的学生应有国外学习。
5 按性别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
2010年,女性在全球许多国家科学与工程领域获得一半或更多的第一大学学位,包括美国和许多较小的国家。欧洲大多数大国在后面不远,超过40%的第一大学科学与工程学位被女性获得。在中东,在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女性获得将近一半或更多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除了伊拉克、土耳其、伊朗和约旦。在一些严重和非洲国家,女性通常获得大约三分之一或更少的第一大学科学与工程领域学位。在加拿大、日本、美国以及许多较小的国家,好过一半的女性获得的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在社会和行为科学。在韩国和新加坡,将近一半的女性获得的科学与工程第一大学学位在工程,比例比美国和任何欧洲国家更高。
6 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全球比较
2010年全球范围授予超过20万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美国较任何其他国家而言,授予最大数量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大约33,000), 接着是中国 (大约31,000), 俄罗斯(几乎16,000), 德国(大约12,000), 以及英国(大约11,000)。大约58,000 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欧盟获得。
2010年,女性获得41%的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与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女性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比例大致相同。在美国, 2010年女性获得将近一半授予给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葡萄牙和意大利女性获得接近一半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但是荷兰、韩国和台湾的少于25%。
中国授予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数量2000到2009年间急剧增长,2010年变平整。尽管中国的增长很迅猛,其趋势与美国的最近博士产出的趋势类似。
在2007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产出国。在美国,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和英国,授予最大数量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领域为物质科学和生物学。
在亚洲,中国自2000年来成为最大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产出国。 随着中国先进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能力的提升,授予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数量从1996年的大约4,000增长到2010年超过31,000 ,较同期中国公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数量的增长有更快的增长率。在1990年代中期,中国“国产”博士学位得主数量与中国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数量非常类似,但自那以来,由于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巨大增长,差距明显增大。2007年,中国教育部宣布中国将开始限制博士入学数量,更加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印度、韩国和台湾授予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数量在1996到2010年间也有增长,但增长率较低; 在日本,数量一直增长到2006年,但随后几年下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超过一半的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在工程。在印度,接近75%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为物质科学和生物学。
7 全球学生流动
过去20年,学生的国际流动更加频繁,国家之间的学生竞争更加激烈。根据来自UNESCO的数据,国际流动的学生数量2000到2010年间接近翻番,达到360万。通常情况下,学生从发展国家流动到较发达国家,从欧洲亚洲流动到美国。然而,少数国家开始显现出在其所在地区的区域节点—例如,澳大利亚、中国、韩国成为东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节点。此外,一些国家已经设定目标提高其接收国际学生的数量,其中包括约旦(到2020年计划接收10万学生), 新加坡 (到2015年15万), 日本 (到2025年30万), 以及中国 (到2020年50万)。
一些学生迁移为了临时教育,而另外一些在完成学业后仍永久在国外。影响去国外读学位决定的一些因素包括所在国资助该国公民海外学习的政策、目标国的学费政策、目标国为国际学生提供财政支持的政策、影响国际教育成本的生活成本以及汇率、以及获得国外学位的预期价值等。国际教育的长期回报也依赖于国际学位如何被所在国劳动力市场所认识。对于接收国,接收国际学生可以帮助增加来自高等教育的收入,还能成为吸引高技能工作者庞大战略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许多发达国家人口特征发生变化使得其本国大学适龄人口的减少。
最近几年,许多国家扩展其跨国教育的供应。一个增长的趋势是分校园的设立: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外设立离岸计划。分校园为学生提供获得外国大学学位的机会而不需要离开其母国。有关研究表明,到2011年末,200家有学位授予权国际分校园在世界范围运行,37家新机构计划在2012和2013开张。合作计划,如国际联合学位计划,是跨国教育的另外一个趋势。在这些计划中,学生在两个或更多机构中学习,成功完成要求后,他们从联合学位计划的每一机构获得一个单独文凭,抑或一个单独文凭代表所有联合学位计划机构。联合学位计划在硕士层次的最普遍的领域是商学、工程和社会科学;在博士层次是工程和物质科学较占优势。
更多国际流动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较其他任何国家而去美国。其他国际学生较多的目的国包括英国(11%), 澳大利亚 (7%), 法国 (7%), 和德国(6%)。连同美国一起,这些国家接收大约一半的全球国际流动学生。
尽管美国仍旧是全球最大数量国际流动学生的目的国,但其在所有领域的占比从2000年的25%下降到2010年的19%。2005年到2010年间,美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占比也有下降,在来美国学习社会和行为科学的国际学生数量上升,这样保持整体科学与工程占比稳定(表1)。
表1 部分OECD国家和美国的国际流动学生: 2005和2010
| 科学与工程 | |||||||
| 所有领域 | 总计 | 自然科学和工程 | 社会和行为科学 | ||||
接收国 | 2005 | 2010 | 2005 | 2010 | 2005 | 2010 | 2005 | 2010 |
全球 | 2,814,917 | 3,645,622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OECD国家a | 2,128,579 | 2,574,710 | 800,052 | 995,295 | 598,416 | 746,718 | 201,635 | 248,577
|
美国 | 590,158 | 684,807 | 242,358 | 301,447 | 202,516 | 245,937 | 39,842 | 55,510 |
美国/OECD(%)a | 27.7 | 26.6 | 30.3 | 30.3 | 33.8 | 32.9 | 19.8 | 22.3 |
美国/全球(%) | 21.0 | 18.0 | NA | NA | NA | NA | NA | NA |
数据来源: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在美国,国际学生占所有高等教育在校生 (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比例很小(大约3%) ,这一比例在研究生层次较高些。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比例要更高一些。澳大利亚,较美国有一个较小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比例较高 (21%) ,但在全球国际学生占比较低 (7%)。其他国际高等教育学生在其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比例相对较高的国家包括英国(16%), 奥地利(15%), 瑞士(15%),和新西兰(14%)。在瑞士和英国,超过40%的博士生为国际学生。其他许多国家,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瑞典和加拿大,也有相对较高的比例 (超过20%)的博士生为国际流动学生。
1990年代后期起来,英国积极提升其国际教育地位,通过招收国际学生来英国学习,以及扩张其国际教育的供给。1994到2010年间,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数量增长,英国就读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外国学生数量增加,特别是在研究生层次。前列国家的总体模式与美国类似。2010年,外国学生占48%在英国学习科学与工程的所有研究生(较1990年代中期29%增长)。外国学生占60%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领域的研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增长占了绝大多数增长,但来自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美国、法国、爱尔兰和德国的研究生数量也有相当大的增长。在本科生层次,科学与工程领域外国学生整体百分比在此期间增长不大。由于最近几年严格限制来自非欧盟国家的学生签证的规定,造成外国就读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数量下降,主要由于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学生数量下降。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的学生数量下降较大。
日本最近几年提升了其外国学生就读人数(科学与工程和所有领域),2008年,日本宣布计划用12年将外国学生达到3倍。虽然如此,最近2年增长还是相当缓慢,部分原因可能是2011年3月的地震和海啸。2012年,略多于7万外国学生就读于日本大学的科学与工程计划,与2010年类似,较2004年的57,000有所增长。与英国不同,就读日本的外国科学与工程学生集中在本科生层次,占超过三分之二的所有外国科学与工程学生。外国学生占日本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本科生的3%,研究生的17%。绝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自亚洲国家。2012年,中国学生占70%的在日本的外国科学与工程本科生和59%的外国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韩国为18%的外国本科生和9%的外国研究生。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尼泊尔在前10名外国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来源国家中。
外国学生在本科生层次就读加拿大大学的比例持续增长。2010年,外国科学与工程学生占约 7%的就读加拿大的科学与工程本科生,较2000年的5%有所上升。在研究生层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外国学生比例在此期间保持稳定(19%)。2010年,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外国科学与工程学生比例最大的领域为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在本科生层次,中国是加拿大的外国科学与工程 学生的来源国,占其13%的外国本科生,接着是法国和美国 (均占11%)。在研究生层次,外国科学与工程学生最大来源国是法国(13%), 接着是伊朗和中国(均为11%)。
尽管美国接收最大数量的全球国际学生,美国学生继续在全球外国学生中占比相对较低。2010年,大约57,000美国学生(所有领域)报告作为外国学生在OECD和OECD伙伴国学习, 远少于来自中国、印度、韩国、德国、土耳其和法国的外国学生数量。美国学生的主要目的国为英国(15,600)、加拿大(9,100)、德国(3,900)、法国(3,400)、新西兰(3,200)和澳大利亚(3,000)—大多数为英语OECD国家。
2010-11学年有将近275,000美国高校学生参与海外学习计划(学分流动),较前一年上升1%,但较2000-01增长了78%。将近40%就读于暑期计划,超过三分之一就读一个学期的计划,13%为8周内的短期计划, 4%为学年和日历年, 其余为一季或2季或一个月。大约9%为硕士,1%为博士生;其余为本科生,主要是低年级或高年级本科生。将近三分之二的国外学习的美国学生为女性,超过75%为白人。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读于科学与工程领域:23%在社会科学,8%在物质或生命科学,4% 在工程,2%在数学或计算机科学,以及1%在农学;这些比例自2000-01年来保持稳定。2010-11学年最大海外学习目的国为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接着是法国和中国。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超过43,000的美国学生就读于13个国家的学术学位计划(学位流动)。大多数学生就读于硕士学位计划(44%), 接着是学士学位计划(39%)和博士学位计划(19%)。其中几乎75%的在英语国家学习,最大目的国是英国。人文、社会科学和商学以及管理是学生去国外读学位的最普遍领域。
参考文献:
National Science Board(NSB). 2014.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B 14-01).
(转载请注明出处,联系作者:st69786@tom.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