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沙漠里,也有精彩生命

已有 6333 次阅读 2015-10-23 14:1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沙漠, 新疆, 蜥蜴, 胡杨, 白尾地鸦

       沙漠里,也有精彩生命

      一望无尽的沙漠之海,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在沙漠中,只有最坚强的植物和最具耐力、最富生命力的动物才有资格获得生存的权利。沙漠地区的生命通过自然界选择、优胜劣汰,在长期的进化、演替过程中,形成了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能力。它们通过特别的形状和功能器官以及独特行为方式表现出对沙漠环境的多种适应。

“沙漠三剑客”

       众多沙漠植物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沙漠三剑客”——梭梭、红柳、胡杨。它们的存在是沙漠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任凭风沙肆虐、严寒酷暑,始终恪守着古老家园,寸步不离。

       梭梭是落叶小乔木或大灌木,是中亚荒漠中分布最广的荒漠植被类型。由于分枝多、耐瘠薄、抗旱性极强,是干旱荒漠区的优良固沙植物。

梭梭 西锐拍摄

       在沙漠中抗战,梭梭自然有自己的御敌之策。地面上,它们一个个如同行将就木的老叟,殊不知地下才是真正的舞台。梭梭主侧根发达,叶退化,靠绿色同化枝进行光合作用,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梭梭的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几十米,向四周拓展几百平方米,从而牢牢固定上面的身躯。

       一般而言,蒸腾作用是植物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主要环节。梭梭的蒸腾强度对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可塑性很大。当水分条件较好时,梭梭能够以高蒸腾方式抵御高温;当水分条件较差时,则能以低蒸腾方式抵御高温和干旱。

       梭梭和红柳是常常伴生在一起的。只要是红柳生长的地方,梭梭就常随常守,而红柳无法生存的地方,梭梭也能照样遍布。因此人们便把梭梭比喻为沙漠“俊男”,而把红柳比作沙漠“美女”。

       红柳又叫多枝柽柳,为小乔木或灌木,树高通常2米-3米,也有高达6米的,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及西北沙漠地区,东北、山东沿海也有。

       红柳根系发达,一丛4年生红柳,株高3.5米,水平根幅20余米,为地上部分的5倍多。红柳枝条上易于生成不定根,由于枝条不断向上生长,所以红柳不怕沙埋。为了在荒漠中最大程度地减少蒸发,它把自己的生命形态变成了针叶状,这种形状可以把水分的损失降到最低。红柳枝叶能分泌盐分,所以它们对于盐碱也不怕。另外,红柳带毛的种子像蒲公英一样借风飘落,天然下种,落到潮湿的地方就能很快发芽,很容易形成大片丛林。

       相比前面的“俊男靓女”,胡杨的资格要老的多。胡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其祖先远在1亿3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因此胡杨又被地质学家称为“第三世纪活化石”。随着时间推移,不知是沙漠选择了胡杨,还是胡杨爱上了沙漠,胡杨逐渐演变成沙漠河流沿岸最主要的树种。

       现在,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河沿岸。

       高大的胡杨树,不怕沙漠的盐碱,因为它本身像一座小型化工厂,把对植物有害的盐碱,变成可以蒸馒头、做糕点和洗衣服的“胡杨碱”。胡杨的叶子也非常神奇。胡杨“小时候”,叶子形状如柳且细长,枝条柔软。长大了,胡杨树干挺直,叶子就成为杨树叶子的形状,只不过尺寸小一些。所以,胡杨也被称为“异叶杨”“变叶杨”。

       生长在西北沙漠地带的胡杨耐干旱、耐盐碱,不怕酷热严寒,不畏风沙侵袭,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地耸立在沙漠戈壁,履行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抗风沙、保绿洲。

胡杨 数码兔子拍摄

霸王

       5月的新疆,梭梭还带有丝丝睡意,其他植物也刚刚泛起绿芽。如此荒芜的世界中,一片片绿色格外引人注目。

       啊,原来是霸王——蒺藜科霸王属强旱生灌木,常分布于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地带,是亚洲中部荒漠区的特有植物属,也是我国西部荒漠区植被组成的优势植物种。霸王不仅早熟,更为神奇的是霸王先开花后长叶。霸王4月中旬产生花蕾,下旬开花,6月下旬籽粒成熟,生长三四年后进入壮龄期,开始大量结实。

       此时,霸王身上最为醒目的当属淡黄色花朵,更有甚者,已经结果。

       别的植物还刚刚发芽,为何霸王却先行至此?原来,别的植物在积雪融化、气温回升的时候开始萌芽,而霸王却在早春时候就已萌芽。

       不过,这种生存策略是极为冒险的:如果春天的雪太厚、太冷就难以顺利萌芽。因此,霸王主要受前一年降水的影响。

       高风险自然带来高回报。在其他植物尚未萌芽的时候,霸王早已经占据了最好的地盘。

       有了自己的地盘,霸王就开始了坚强的战斗。在荒漠地区,霸王出现在石质残丘坡地、砂砾质丘间平地及固定、半固定沙地上,亦可沿干河床呈带状分布。它们也因而成为防风固沙的卫士。

沙蜥

       早熟的霸王成为沙鼠的食材,使它们得以度过青黄不接的早春。此时,附近也有一种动物生活得比较自在,那就是蜥蜴。

沙蜥 西锐拍摄

       蜥蜴是沙漠中为数不多的爬行类动物之一。同植物们一样,沙蜥得以在沙漠中生存,是因为自己有很多独到之处。

       沙蜥不饮水,直接从昆虫等食物中获得生理代谢所需水分,排泄尿酸后,直肠能再吸收排除的粪便中的水。沙蜥皮肤具感受器,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防风沙方面,沙蜥上下眼睑鳞外缘突出、延长,鼻孔内具有活动的皮瓣,与上下睑鳞在闭眼时紧密合拢,可防止刮风时沙粒灌入鼻和眼。此外,沙蜥爪锐利,趾适于挖沙,趾具栉缘,适于在沙地上行走;背部颜色随栖息基底的颜色而变化,一般是黄灰褐色;头大而平,顶眼发达,利于早晨在洞口吸收太阳能,快速升高体温。

       除了独特的身体结构外,沙蜥的生存策略还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隐”。一身沙漠迷彩,将自己伪装起来,和沙漠一个色调。只要它不动,即使就在你的面前,你也很难发现它们的存在。这对于捕猎和逃避天敌,大有裨益。

 白尾地鸦

       白尾地鸦为典型的沙漠鸟类。由于长期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白尾地鸦的体羽呈沙褐色,十分接近环境的颜色;嘴峰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圆,很少长距离飞行;跗蹠长而强健,善于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族称其为“克里尧丐”就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

白尾地鸦 沙陀拍摄

       茫茫沙漠中白尾地鸦吃什么?人们对此充满好奇。研究表明,白尾地鸦的食物包括金龟子、漠王甲、象甲、伪步行虫、金针虫等,繁殖季节以鞘翅目的昆虫为主。这些昆虫大多数在地表活动,统称“甲壳虫”。其他时间也食蝗虫、蜥蜴、植物果实、种子、苇叶、双翅目幼虫及其他昆虫的幼虫等。胃检还发现马粪、玉米及甲虫,属于杂食性鸟类。

       白尾地鸦的储食策略十分神奇。据记录,当把囊(一种食物)的碎片丢弃在路边时,机警的白尾地鸦很快发现并开始搬运食物。它们似乎不急于填饱肚子,而是先运输和埋藏,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清理完现场,不给其他动物或风沙留下太多机会。

       数百上千年,沙漠里的生命凭借顽强的意志,在与飓风沙暴的肆虐抗御中一步步走来。它们生生不息,是一部有关生命与死亡的启示录。惊心动魄的生命演化,惊叹着人们的心灵。只有荒芜的生命,没有荒凉的沙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930340.html

上一篇:科研要有乌鸦精神
下一篇:滇西北寻猴记(一)长江第一湾
收藏 IP: 159.226.67.*| 热度|

52 付丹丹 齐国臣 邹桂萍 武夷山 张鹏举 张学文 吕洪波 杨正瓴 刘洋 赵美娣 仲银鹏 田云川 李本先 陈楷翰 韦玉程 蒋德明 姬扬 韩枫 李竞 孙启高 水迎波 李学宽 白龙亮 苗元华 李土荣 宁磊 翟自洋 王春艳 郑学军 谢平 李天成 李毅伟 孟津 赵斌 朱晓刚 彭真明 李贤伟 徐向田 张洵赫 wudilongmao ljxm schist wangqinling crossludo aliala bridgeneer ncepuztf biofans yunmu neilchau decipherer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