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鸟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yuniaoguo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博文

“白衣少女”缘何成为机场杀手? 精选

已有 8572 次阅读 2014-8-22 19:34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小白鹭、上海、机场

“白衣少女”缘何成为机场杀手?

我们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河边、浅滩、湿地公园,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美丽的“少女”,身穿洁白的连衣裙,高高的长腿,头后还有一缕飘逸的发髻,迈着优雅的步伐,不时抬头看看路边的行人。它就是小白鹭,中型涉禽,鸟类中的“白衣少女”。

小白鹭

就是这样一位“白衣少女”,如今却另沿海各大机场痛苦不堪!最近被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列为头号杀手!2012年的时候浦东国际机场,一架飞机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不料一道美丽的倩影闪过,紧接着“哐当”一声,飞机紧急刹车。旅客们虽然有惊无险,但也倒吸了一把凉汗。造成这一事故的正是小白鹭!之后,小白鹭成了机场重点防范的对象,我们课题组也因此大发“国难财”,成了机场防鸟的重要合作伙伴。据机场净空组的张科长介绍,每年的815915这段时间,大批的小白鹭来在机场内活动,对航班的正常起飞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温柔的少女就这样成为机场的隐患,让我们不解的是,机场为何对小白鹭有那么大的诱惑?

夜鹭

鸟以食为天,有食物的地方自然就有它们光顾的理由。小白鹭的食物来源很广,水边可以捉鱼,庄家地里可以啄虫。到了八月份的时候,幼鸟可以跟随亲鸟寻找食物,而此时田地里长好了庄家,它们无处下口,鱼儿也不是那么好抓。机场的草坪成了它们理想的觅食区,那里有大批的昆虫。我们解剖小白鹭的胃发现,食物来源中直翅目的昆虫占多数。上海市周围大片的绿地本来就不多,有了这么块觅食区域,小白鹭门犹如发现了新大陆,一传十,十传百,前呼后拥的向机场奔来。几家欢乐几家忧!小白鹭啊,你高兴的时候,可曾注意到机场驱鸟组的同学在默默的流眼泪!

每到小白鹭成群出现的时候,机场驱鸟组的人员,十八般武器齐上阵,什么声音驱鸟、猎枪、鸟网,能有的全部用上。可是管得住一时,管不住一世!真正的“勇鸟”敢于直面惨淡的鸟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它们前赴后继,勇往无前,踏着同伴们的尸体,前进、前进,只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机场里有好吃的,那里可以填饱肚子。

围魏救赵

面对如此阵势,机场驱鸟人员也招架不住了。话倒是,“擒贼先擒王,抓鸟要掏窝”,围魏救赵,袭击它们的老巢成了当下唯一的办法。经过千辛万苦的追寻,终于在机场东北六公里处找到了它们的老巢。

喝!好一片树林,有道是:周边绿水环绕,杉木挺立,中间女真(树)并立,密不透风。远观如城堡,遮风又避雨,近看似篱笆,寸步也难行!

傍晚,鸟类回巢黑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少说也得三四千只,主要是小白鹭,也夹杂着少许牛背鹭和夜鹭。它们全部栖息于树冠之上,地下则是密不通风,单人都难进入。小白鹭在树冠上筑巢,繁衍后代,周围就是一片开阔的农田,可以满足幼鸟的成长。待到幼鸟离巢后,周边田地里的食物也吃个差不多了,它们就开始打机场的主意啦。搞掉这片林子,毁了这片巢区,倒不是太难,可是就怕,“杀了我一个还有千万万”。周边都是这样的林子,不可能全部毁了吧!更我们担心的还在后面。

影响鸟类种群繁衍的三大因素:天敌、食物和庇护所(巢位)。上海猛禽稀少,小型的红隼对它们也构不成威胁,人类也不去干扰破坏;周围有鱼塘、海滩、庄稼地,还有美丽的机场草坪,食物也不是问题;最后看巢区,它们对树林的郁闭度可能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我们的观察,林子稀疏的地方它们不爱去,全都挤在林子茂密的地方筑巢。

这样看来,巢位可能是它们的限制因素,但这也恰恰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周围有大面积的稀疏树林,三到五年之后,就可以长的很茂盛,那时完全符合小白鹭的筑巢要求。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老巢区北边,林子稍微密集的地方,已经有小白鹭的前锋驻扎了。以小白鹭的繁殖能力(窝卵数为4-5枚),推测不久的将来,周围都会成为它们的天下!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集它们的情报,对于小白鹭的扩散趋势做出准确的预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233-821517.html

上一篇:探寻沙漠里的生命
下一篇:人狼大战背后的反思
收藏 IP: 222.66.117.*| 热度|

29 陈楷翰 吕喆 王德华 汪晓军 王春艳 姬扬 侯沉 陈筝 庄世宇 曹聪 姜虹 李健 张能立 李宇斌 曹建军 李学宽 李志俊 赵美娣 陆俊茜 邢志忠 林中祥 胡业生 李璐 赵斌 蔡庆华 杨正瓴 吕秀齐 wangqinling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