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光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gh001

博文

由央视的有关“考研基地”的报道所想起的 精选

已有 5848 次阅读 2014-1-8 17:46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央视, 考研基地, 曲阜师大, 河南信阳师范

 由央视的有关“考研基地”的报道所想起的

——流弊的争议背后

 

央视以“考研基地”为题的报道了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大学的学生考研现象,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有关这一事件所引起的争议在网络上也是传播的沸沸扬扬,有争议就说明这件事是不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是伤害了某一部分人或者几部分人的。看到这样的报道第一感觉是有些懊恼,静下来想就是担忧了。下面算是闲扯了。

(一)“考研基地”是中国教育的再一次迷茫。

自从科举制度在隋朝大业三年确立,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直至今天,中国对于人才的选拨都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迷茫。作为80后的一代,上学成为了当时我们很多农村出身的孩子唯一的出路,似乎素质教育只是城里孩子上学时候的消遣,更深刻的讲,让一个出生后十余年都不知道电是怎么回事、每天在煤油灯下学习功课的读书人而言,谈素质教育就等于摧毁他的未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就是做好人、做热爱学习的好学生,在当时我们的眼里,甚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城里的学生为了丰富学习生活而增加的“玩”。这只是一个中国教育的侧面反应,代表不了全部,但上学却是很多学子当时的希望所在。至今,我依然对那些高呼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人士嗤之以鼻,因为他们到底是没有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推崇的教育体系中,而是毫不犹豫的把他们送到了诸如拥有“魔鬼训练班”这样或那样的应试教育当中。

起初考上大学时,就好像一些可以解脱了;到大学毕业时,面临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就业形势时,很多学生选择了考研;硕士毕业了,又有很多人被迫读取博士。这里面难以琢磨出几个真正对科研学术热爱至极的孩子,更多的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存环境的优越性以及更好的在教育体系中获取一种资源配置的优先权。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最彻底的失败就是体现在在面临诸多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措施上。国家组织的促进就业的网络联合招聘?某些国有企业展览式的形式主义的招聘活动?抑或是高校里面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到底这些都不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良药,收效甚微。最无耻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学制的延长或者变相延长。我国是世界上学制最长的国家之一,而教育成本最大的事实上不是国家投了多少钱,而是每个家庭投入了多少钱,仅仅从国家的角度去计算教育成本的算法是最无耻的计算方式,每个家庭对于一个学生的经济和精神上的付出是巨大的,这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些家庭的重大负担。

而衡量教育成果的标准在我国缺乏长期的考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还很珍贵的时候,河南省一个地方上的高中能够考上类似这样的院校,都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记,瞬间那里就会成为一个出人才的代名词。记得早些年,一个大学宿舍的全部学生能够考上研究生,学校是绝对要出个黑板报什么的,现在随着扩招,也是水涨船高,从原来的不看学校到如今的要求985211了,再然后就是“考研率”、“出国率”,再然后会不会有“考取公务员率”、“处长以上官员率”等等,我想如此发展下去总会有的。

当中国的教育面临资源有限、僧多粥少的时候,必然会导致教育本身的低品、庸俗化,现在不是很多岗位已经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了嘛,因为岗位是有限的,总要设计个标准去剔除一些竞争者,岗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就是在学历上对应征者做了一道剔除程序。如果没有这一标准限制,是不是就会有身高、长相、性格、甚至是脚臭等方面的剔除标准呢?会有的。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是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也必然存在着资源的优劣之分,有优劣之分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剔除与选择的标准。当中国的教育循着这一条道路发展下去的话,它的出路何在?是暴毙而亡还是换汤不换药,这就是教育本身所有的迷茫。

(二)“考研基地”是无奈而不是选择

河南、山东作为人口大省,相对北京、上海等地,教育资源的薄弱非常明显,高考试卷的不同掩盖不了对于教育资源争取的不公平性,可以推想,如果全国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统一录取比例,河南、山东等地的考生会有怎样的表现以及会有怎样的结果?考虑地区差异性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资源的不公平配置,从不公平到公平,我国的教育走的路太长了,似乎到目前为止依然是雾霾一片、不见蓝天。

在高考失利,事实上更多的因素不是失利,而是你600分和别人的400分是一个结果的时候,你好像不得不做出点选择证明下自己,并且在对未来就业状态的做个初步估计之后,考研就似乎成了首选。第一,你非985211,一些效益好、待遇好的国有企业几乎对你关上了大门;第二,地处一隅,非大城市,机会少,好机会更少,这是事实;第三,大学生逐渐增多,就业门槛对学历要求高了,三四十的人都来参加考研了,你还能淡定?当然这样看,就没有多少出路供学生选择的了,考研,循着教育的死胡同走下去,就出了目前能够确定做的事情之一。高考研率也就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现有的一般大学无奈的选择,是没有出路的出路。

(三)高考研率开始引起现有教育体制内受益者的恐慌

据网上一些不确切的消息称,一些院校在研究生录取复试过程中,拔高了高考研率的院校的学生的考核标准,甚至有所歧视。归根结底,本质上是拥有良好的优质资源的高校的这些体制受益者感觉到了恐慌,一般院校的高考研率打破了一些名校的观念,在他们眼里这些普通的院校的学生就应当是比自个家的孩子能力低才符合逻辑,这个原本由他们打造的标准竟然让别人家的孩子有了出类拔萃的表现,这还了得,要么是标准需要从新制定,要么是别人家的孩子作弊了,反正是不能比自个家的孩子流弊嘛,否则,不是打老子的脸嘛。

高考研率必定有学校宣传重心的偏颇之处,这种以高考研率进而宣传的轮调目前不太适合现有的教育腔调,但是从本质上讲,这类的宣传跟985211类的宣传又有何种不同,又和强调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又有何本质上的差异化吗?舆论和争议把矛头直指现有的教育制度以及优质资源的占有者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争论和恐慌就证明现有的教育体制需要直面改革,让搞教育的安心搞教育,让当官的认认真真的当官,让当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当学生,才是群众的理想。

(四)央视不敢直指现象背后的本质受其体制所限,是公信力的缺失。

央视以“考研基地”这样负面的信息报道了现象,却没有揭发现象背后的本质,我想央视这帮人也一定知道目前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上是大学教育的大环境和就业的大环境造成的,而央视在报道的过程中,只是点,而没有形成一条线、一个面,这和央视离职的几位人士所反映出来的央视目前的现状基本是一致的。要是央视流弊,敢对招聘的员工不做学历限制吗?而什么是优秀的人才,又如何保证录取的研究生的是优质的,目前的教育体制又能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健全和公平以及我国教育的出路何在,这些应当是央视去关注的、去报道的大问题、系统问题。央视拿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员都明白的问题去质问一个现象,是其体制公信力的缺失,引起争议也是必然的事情。

(五)主管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教育的出路

我们常常在讲高校在教育中所担当的责任,这个范围太广了,太大了,实际上目前决策高校前进方向的是主管教育的人或者一小撮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一部分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学以致用,主管教育者掌握着高校教育成果的考核标准,如何才能让其发挥作用、恢复教育本来应当有的意义上去,是这些人应当认真思考的,因为他们是决策者,虽然有其不合理的因素存在,但是在还不能完好的解决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之前,让不合理尽可能的趋向合理,是这些人的义务。有争议未必是坏事,有争议的事情就说明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存在,需要改正与改进。无论是央视,还是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等目前陷入这类现象的高校,更多的是主管教育的决策者,更应当引起思考。能有如此的争议,到底是教育的不公平和考核标准的不统一造成的,如果到贫穷的偏僻地区,我国依然有着许多受教育困难的孩子,他们依然把上学当作是唯一的出路,决策者以及引领群众舆论导向的央视应当更多的关注这些地区以及那一片土地上的孩子们,让发展的成果在教育这块土地上首先分享得显得公平些,才有可能在其他领域的资源配置上显得公平些。

以上这些代表不了全部,只是有感于现状,算作扯淡了。

                                                201418,武汉。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1052-757184.html

上一篇:关于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几点感想
下一篇:高校淫魔作乱,为何多年不止?—浅谈研究生导师师德考核的薄弱
收藏 IP: 183.94.92.*| 热度|

14 柳海涛 柴广路 吕喆 史晓雷 孟欣欣 焦海芳 李明阳 潘寄青 张海霞 马春旺 郑永军 biofans zhangjinxue xiaoyaojiank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