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icefrog

博文

[转载]转发前两天出差, 同事写的日志: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考察

已有 3609 次阅读 2020-11-29 22:31 |个人分类:个人记录|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好久没发写博客啦,都找满草了。。这两年参加类似第二次青藏科考和泛第三极考察的项目,都提到了加强项目本身的宣传,鼓励大家写日志,写科普文章。其实近年参加的各种考察不少,素材不少,照片也不少,就是时间少,没有写出来。先转一篇同事写的我们科考的日志,希望后边自己也能写几篇出来。让大家了解我们的工作,同时也是给自己的一份记录了。    


    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雪后初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保护生物学团队全体成员12人分乘3辆车,上午10:30从所里出发,经过200余公里的车程,于中午抵达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所在地-五彩湾。






































图 1 团队成员正在整理装备装车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简称卡山保护区,44°36′-46°00′N,88°30′-90°03′E)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图2),是中国西北荒漠区最重要的野生有蹄类动物保护区,保护区因东西横亘在保护区中部的卡拉麦里山得名。“卡拉麦里”是哈萨克语,意为“黑油油的山”。行政区域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青河县和福海县。



























图 2 卡山保护区区位图


    保护区内地势相对平缓,地貌类型多样。保护区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均气温2.4℃,最高气温达50℃,极端低温-38℃。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春季,年均降水量仅159 mm,潜在蒸发量达2090 mm。保护区内地下水较为贫乏且无稳定地表径流,水源短缺成为野生动物生存的重要制约因素。保护区中部和北部的沟谷地分布有裂隙水溢出形成的山泉,多为盐碱水。除泉水外,保护区西北部有几个面积较大的低洼滩地,在春季能够汇集一定量的雨水和融雪水,成为野生动物重要的天然饮水点。

    保护区内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相对简单,分布稀疏。建群植物以荒漠植物为主,其中超旱生的小半灌木与灌木种类最为普遍。植物种类以菊科、藜科、豆科、蓼科、柽柳科、莎草科、禾本科和麻黄科等为主,优势种为梭梭、驼绒藜、盐生假木贼、白茎绢蒿、沙生针茅、红砂等。卡山保护区是亚洲中部温带荒漠区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区域,以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的种类占优势,分布有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盘羊、金雕、波斑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区为当地哈萨克牧民传统的冬牧场,据统计保护区涉及草场面积22002330亩。每年冬季有2800多人以及约20万头牲畜(以羊、马和骆驼为主)在保护区内停留约3个月。此外,保护区还分布有大量的煤炭、有色金属、石材等矿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尖锐突出。自2005年以来,该保护区被数次调减,用于煤炭等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区面积也从最初的18000 km2缩减至目前的14856.2 km2。在“让出”的区域上建立了“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等一系列的煤化工产业区。在此基础上,2012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准东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图 3 卡山保护区景观

    

    2015年至2019年当地政府开展了保护区综合治理和矿区生态修复工作,目前保护区内已无矿产开发活动。1991年建设完成的开放式国道216线沿南北方向将卡山保护区从正中一分为二。2019年与国道216线紧邻的阿富准铁路和高速公路(图4)同时建成通车,形成三条交通线从南至北并行穿越保护区的局面。其中国道216穿越保护区路段长约172 km,平均宽度11.6 m;保护区境内的高速公路长130 km,宽20 m;铁路长约93.44 km,宽7 m。高速公路和铁路均预设了数十个可供野生动物下穿的高大桥梁作为动物通道。为此,保护区布设了200余台红外相机监测高速公路野生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图5)。由于相机数量多、路线长,加之冬季寒冷的气候,野外工作困难重重。因此团队全体成员一起赴野外,开展红外相机的参数设定、调试和数据采集工作。






























图 4 穿越卡山保护区的高速公路


    20日下午,团队入住宾馆后就奔赴工作地点,徐峰副研究员首先给大家培训了红外相机的安装和操作(图5)。经过3个多小时的培训,大家顺利完成了第一天的野外工作,初步掌握了工作流程,完成了约20台相机的调试。其中白慧同学技术掌握的最快,在凛冽的寒风中,双手摁起按键就像打俄罗斯方块那样溜,被杨维康研究员誉为熟练技工。

















































图 5 安置好的红外相机和现场培训


    11月21日,今天的工作计划是去保护区北部调试相机,仅来回行车里程就超过300公里。因此,北京时间清晨8点,我们就出发奔赴工作地点(图6)。越往北走,地上的积雪渐渐多了起来。虽然看起来挺冷,但幸运的是,与昨天相比,几乎没有风。温暖的阳光,碧蓝的天空,满地的积雪构成一幅美丽的冬景(图7)。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团队分成3组,每组3人同时调试红外相机,工作效率较昨天成倍提高。午餐是各种方便面和火腿肠(图8),大家干劲十足,一天就完成了约100台相机的换卡和调试工作,在傍晚9点左右返回到宾馆。




























图 6 卡拉麦里的清晨


























图 7 雪后的卡拉麦里






























图 8 野外午餐


    22日早晨吃过早饭后,在课题组兢兢业业奉献了十余年苦力的皮卡显出了老态,启动不了了(图9)。驾驶员小魏哥说车不给油,靳师傅说是因为天气太冷,修车师傅说是电池老化,孟师傅说跟电池没关系……最终的原因是油箱的油泵罢工了。

























图 9 普拉多与尼桑不离不弃


    为了不耽误工作,我们决定让靳师傅留下来负责维修皮卡,其余的队员乘坐2辆车继续开展工作。在给了我们美好的一天后,老天爷也收起了它的慷慨,吝啬了起来。零下10度的气温,凛冽的寒风吹在脸和手上,像刀割过一样疼痛。为了加快工作进度(主要是为了少受点冻),在熟练掌握了工作流程后,大家开始了劳动竞赛,三个组你追我赶,都想在每一座桥梁下争得最多的红外相机调试。在戈壁滩上开车越野,需要小心再小心,可是再小心也避免不了车胎被扎的命运:下午5点30分左右,离太阳落山还有一个小时,一辆车的右前轮被扎破了。经过一番忙碌,换好车胎后(图10),我们索性收工,在落日的余晖中返回了五彩湾(图11)。尽管早晨皮卡无法启动,下午更换普拉多轮胎耽误了很多时间,我们依然完成了80台相机的调试。我们的工作效率真是没的说。迎着夕阳听着歌曲,我们返回了住处。
























图 10 野外更换车胎

























图 11 落日余晖下的卡拉麦里


    11月23日,天气晴。在完成了最后两个桥涵10余台红外相机的调试后,团队继续在保护区开展调查,采集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的新鲜粪样,装进液氮罐中储存用于粪便DNA的提取(图12)。韩雷同学在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终于来到了他心念念的卡山保护区,新成员张晨同学也是第一次来保护区,考察中杨维康研究员给新同学们讲解了蒙古野驴、鹅喉羚的生态习性、数据记录、望远镜的用法和距离的判断方法(图13)。张晨同学在寻找定位鹅喉羚方面进步神速,白慧同学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图 12 野外粪样采集与相机调试























图 13 野外实地培训望远镜的使用


    下午到达五彩城后,徐峰副研究员和徐文轩副研究员决定试飞无人机,从高空俯瞰五彩城,景色定是美不胜收!全体成员经过石头剪刀布激烈的角逐,按照胜出的顺序陆续登上了高处,此时,无人机也到达我们上方,记录下大家欣喜的表情和景区五彩斑斓的景色。团队一行还在此拍了全家福(图14,15)。为有效保护野生动物,地方政府在几年前永久关闭了位于保护区内的五彩城景区,彰显出政府实施自然保护的决心(图16)。本次野外出差也是团队成立以来首次全员集体活动,杨维康研究员评价:通过这次出差,团队成员统一了思想、交流了情感、锻炼了意志、磨合了队伍。





















图 14 团队全家福






























图 15 无人机视角下的全家福

























图 16 被打翻的调色板-五彩城雅丹地貌


11月24日,在漫天雪花中考察队返回了乌鲁木齐(图17)。


























图 17 雪中行



























图 18 保护区核心区标牌






























图 19 迁飞的太平鸟带来吉祥的预兆





























图 20 雌性鹅喉羚






























图 21 雄性鹅喉羚
























图 22 已封冻的的人工水源地

























图 23 杨维康研究员与保护区工作人员交流


作者:徐文轩;陈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9144-1260399.html

上一篇:说说让人讨厌的会议报告人一般什么样?
下一篇:西天山科考日志(1)
收藏 IP: 125.74.57.*| 热度|

2 刁承泰 雷蕴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7: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