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k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ker

博文

夸克科学院: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已有 1840 次阅读 2019-6-9 09:24 |个人分类:教育理念|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失败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任何人都是如此,但是假如孩子失败了,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这篇文章我想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阐述一下我自己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希望给家长一个参考。


我父亲是一个农村人,文化程度不高,脾气比较暴躁,权利感很强的人,又喜欢取笑别人来获得成就感。当然我的父亲也不是一无是处,但这点导致我从小就很怕他,他说的话我不敢不从,但心里又很不服,我经常认为他说的是错的,因此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产生矛盾,我稍微抵触就会被赶出家门。


每次都是我母亲打着手电筒把我找回来的,很多次一个人躲在黑夜里某个角落我就在想,以后我再也不回去了,可是外面那么冷,我以后怎么生活都不知道,母亲找到我的时候,我也就被迫着跟着回去,然后跪着向父亲道歉,有时候一跪就是一个晚上。

慢慢地我很多事都不愿意告诉他,他似乎对我的事情也并不关心,只是他说的话我必须听。上了这么多年学,他连我的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对我的学习从来不过问平时都是不过问的,只是看最后的结果,结果不好就要受惩罚了。


从小上学做饭,洗衣服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的,上初中前,有时候我还很感谢父亲,虽然他不怎么同我说话,但我身上的各项能力确实是他的不管锻炼出来的。


上初中高中后离家比较远,父亲不允许我住校,怕我学坏,而且经常吓唬我说,学校有他认识的人,我的一举一动他都是清楚的,每当他这样讲我就会非常失望,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相信我,我在学校一直还是比较规矩的,而且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那个时候我很希望得到认可和承认,但是他还是用以前的方式要求我,说的话我必须听,要求的事必须做,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或者等我需要用钱的时候,他就会以那些我没做的事情为难我。


所以后来我们之间发生了很多冲突,最严重的就是高考前的五一假,我在复习功课,没听他的话,他把我弄到地里除草,顶着烈日晒了五天,手都磨起了水泡,那个时候我就发誓离开这个家,再也不回来了,那个时候我的心态是极度恐惧和害怕的,考试的时候连语文作文都没写,结果下来后,我也没选择复读,而是选了一个很远的大学,然后三年没回家,三年期间寒暑假我在打工,再加上我生活比较节俭,所以家里只出了学费,生活费都是我自己挣的。


我也基本不跟他打电话,也没向他要过一分钱。其实这三年还是比较苦的,那个时候没有发现什么挣钱的事情,给别人当家政,济南的冬天还是很冷的,每天给别人擦玻璃十几个小时,手都冻得像萝卜一样红肿,并裂开一道道口子,有时候我也想家,但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父亲的承认我没有回家。


这些事情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了,我后来考上研究生,继续读博,然后参加工作,然后创业。我也逐渐走出了当年的阴影,对于父亲当初的一些做法也开始理解起来,当时的环境和家庭造就父亲这种性格,也是没有办法超越的。

现在回忆起来可能是父亲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他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不允许我有任何的失败,或是不遵从他的意思做事,才会有我们关系的隔阂。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里,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这个Good Enough Mother,翻译成中文不容易对应,直译应该是“足够好的母亲”。


可是这个“足够好”的意思,在中文和英文里有微妙的不同。在英文里,如果100分是完美,那么可能70分就“足够好了”。但中文里,往往说100分是好,但还不够,要120分才是“足够好”。


我们按温尼科特的原意,取“已经不错”的意思,翻译成“差不多的好妈妈”,曾奇峰翻译成“60分好妈妈”,我感觉有点低了,“80分好妈妈”可能比较符合现实。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原因是,一个“理想好妈妈”太容易迷恋于自我的完美,从而一辈子让孩子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从而让孩子一辈子得不到独立。


孩子要能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能独自经历这一切,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但是完美的母亲把一切都做好了,孩子就没有这样独立的路。


更为重要的是,“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拿孩子当作自己的成绩单。


“理想好妈妈”心里往往有线性的对应关系:不够好的妈妈=不够好的孩子,特别好的好妈妈=特别好的孩子。因为有这样的公式,所以容易批判他人的教育,把别的孩子的不好都归咎于其妈妈,而与此同时,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不完美。于是,孩子的不完美,就仿佛是对自己的指责。


“你怎么能考不好?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考不好?”


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还是当作自己的成绩单,就看她对待孩子挫折的态度。


当我们在生活里见到一个朋友遭遇人生滑铁卢,我们会心疼:“啊,你一定很难过!”或者努力帮助:“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换成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把孩子当作是独立个体的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很难过吧?我能帮你什么呢?”但是把孩子当成自己成绩单的妈妈会下意识恼怒,指责孩子:“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于是,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理想好孩子”公式,越是不允许孩子失败。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换到我们的成年身份就能知道,如果我们工作里遇到上司冷遇、同事排挤、项目失败,当我们满心失落向父母倾诉,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侯,如果父母的态度是:“你怎么能失败呢?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事呢?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我们立刻感觉被推到了千里之外,从此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把孩子当作自己成绩单的父母,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鞋子里理解事情。


一个人有成功的自由,也有不成功的自由。一个人有成功的概率,也有不成功的概率。


只有把孩子的成长与自己的教养脱钩,一个妈妈才能站在一个平和客观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人生成长。


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松绑,也给自己松绑。


这个世界上没有“理想好妈妈”,也没有“理想自我”或“理想感情”,任何对此的幻想,总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失衡。


就像追求100分妈妈可能会带来的问题一样,过度追求“理想自我”,就像是在心里给自己安插了一个苛求的妈妈,她会无止境地看到所有“不理想”的地方,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名义,否定自己,而这个“理想自我”住在自己的身体里,既不能像逃离家庭一样逃离,又没法赶走。


追求“100分感情”会让人与人的界限感模糊。曾奇峰老师描述过一个案例,一个妈妈和孩子的关系过于亲密,一直都是无话不谈的亲密状态,而孩子大学之后无法和任何人建立正常交往关系,学不会独立,最终退学。而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期望“亲密无间”的关系,一旦对方要求独立,不管是孩子还是配偶,都会让人心理悲痛失衡。


安于“80分状态”,真的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妥协之后的无能为力,而是我们允许这个世界活,也允许自己活。


满分状态是死的状态,就像小球在一个光滑的山尖上,稍微一碰,任何方向都是下滑。如果一个人期望的,全是年画里合家团聚的场面,那么生活日常中几乎所有场面,都是不胜凄凉的孤单单的画面。以“满分想象”的眼镜去看生活,本身就是偏见,看不见生活里正常而珍贵的部分。


唯有放弃掉自己营造的幻象,看清楚现实中自我的形状,才可能进入真的平静和踏实。


其实,哪有什么真的工作家庭兼顾呢?


拼命工作肯定会占用家庭时间,如果有事情要忙,肯定就没办法陪孩子了。那也不需要假装自己是完美妈妈,直接跟家人道歉,说抱歉我又要忙,谢谢你们帮我,也就好了。


陪伴家人确实要推掉很多工作,那也就不要想什么风头都占,直接向工作伙伴道歉,说抱歉这件事我实在没法做,还请你们多关照,也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当你自己接受了自己80分的状态,并带着这样的不完美与这个世界沟通,身段谦逊,世界也可以接受你的不完美。


这个世界接受不了的,是你的较劲。


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没关系”这个词的力量。


让一个人有勇气去冒险的,不是相信一件事100%成功,而是能承受失败的后果。这是为什么富人投资更有可能成功,因为心里有“没关系”,所以敢于尝试更大胆的业务。


当一个人全然接受了现实的自己,那就相当于给一切事情一个安全的底线:大不了就是现在这样,没关系。从此之后,人无所畏惧。


这时,你会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你仍然可以去努力、去尝试、去追求,但你不再恐慌了,也不再较劲。你会发现,只要你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还在,什么状态都是不足畏惧的。你甚至能够跑得更有力量,更有冲劲。因为你成为了你自己,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


因为无畏,所以平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86878-1183905.html

上一篇:夸克科学院:暑期科学夏令营等你来!
下一篇:夸克科学院关爱留守儿童之旅
收藏 IP: 222.212.13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