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eng194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peng1941

博文

与Virginia Barbour博士“不当激励机制与学术论文发表的不端行为

已有 6201 次阅读 2015-8-22 20:4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Virginia Barbour博士“不当激励机制与学

 

术论文发表的不端行为”一文的不同见地

 

 

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os. COPE)主席Virginia Barbour博士近期在Science Bulletin, (2015,60:1225-1226)发表了“Perverse incentives and perverse publishig practices”一文。从博文阅其译文,受益匪浅,颇有同感,但也有不同见解。

 

笔者认为,学术论文科研课题及科研成果是当今对科研工作者水平及成绩评价的最重要的依据,据此,给予他们相应的职称(或级别)职务工资,科研基金的资助,科研成果的奖励。这些“激励机制”并非“不当”。

该文作者认为这些“激励机制”(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某些人想“标新立异,获取殊荣”)是学术上弄虚作假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仅仅是这类事件发生的“外因”。而“内因”。恰恰是我们不应忽略的,就是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修养及品格,

该作者还把弄虚作假或欺诈行为的人,看作是不讲“诚信”。一个人应该有“诚信”,但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来说,不仅是要讲“诚信”,更重要的是有一个“严谨求实”(实事求是)的品格。

笔者赞同Virginia Barbour博士的“由于学术文章发表所得到的利益回报远超过对不端行为的惩治态度,越来越复杂的欺诈方法应运而生。”的观点。对此,应加大惩治力度,依“法”治理。笔者认为,应建立一套“令其心痛”且“得不偿失”的国际或国家的有关惩治条例以达到防微杜渐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笔者与Virginia Barbour博士对有关问题的见解的其他异同,请见《严谨求实,科技工作者的品格》一文。 

 

严谨求实  科技工作者品格

 

 


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所进行的探索性活动。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一些研究由于设计不够严谨,统计学的疏漏所出现的实验结果的偏倚是可以宽忍的。然而,某些人却为了名利,沽名钓誉,甚至欺世盗名,想方设法地在科研或学术中弄虚作假。虚假的研究成果,必将错误的导向,使人们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对人或人类造成伤害。

“凡学术之正邪,视其为人(人品高下)”,把严谨求实看作科技工作者之品德,并非过之。玛格丽塔·丰特对学术上作假的人进行了刻骨的描述:“抄袭、剽窃、篡改实验数据、有意剔除不利实验结果……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科学界的骗子,他们伎俩百出,只为能使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世人所知,给自己带来荣耀与财富。”(西班牙,趣味月刊,20044月号)。

学术上的不实事求是的现象自古有之,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利肯,都有抹不去的瑕疵;动植物分类法创立者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其最有名的《自然系统》书中,描述有三种类似的蝴蝶。百年后证明,他所描述的三种中,有两种根本就不存在,那是由于某些人(不知是否包括林 

 
奈本人)给蝴蝶的翅膀涂上了不同颜色;纽约的斯隆·凯特林医院免疫学家萨默林,1973年竟然把白色老鼠的皮毛染黑,以宣称自己将黑色动物皮肤移植到白色动物身上的移植技术成功;柏林的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弗里德黑尔姆·赫尔曼指使玛丽昂·布拉赫研究员,用电脑篡改实验图像后,发表相关论文47篇,事后两人对此供认不讳;19999月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肺病学家罗伯特·戴维斯,私自在一次药物效用实验中替换了组织切片,被其学生克赖顿·拉姆齐告上了法庭;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因为按他在学术杂志上记载的实验方法、步骤做实验,却得不到与其相同的结果,而被其下属年轻的研究员玛戈·奥图尔以伪造实验数据为由告上法庭。此事轰动,影响很大,为此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监督科学研究的机构——科学求实办公室。

英国更不例外,至2000年,英国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已有100多宗关于研究中行为不端的案件,提交到“出版论理委员会。”这些案件中80%是有证据的,10%是涉及伪造数据(BMJ20003211487)。调查发现皇家Halifax医院的Anjan Banerjee医生,1990年将自己一个人的尿样实验结果,谎称是12个健康人的尿样试验,伪造一篇摘要发表。同年12月他又在Gut杂志发表了一篇捏造的文章。为此,英国国家医学委员会吊销其行医执照,停止了他的外科医师工作。而做为他的指导教师伦敦帝国大学口腔医学院临床生化教授Timethy Peters,则因为对其作假行为失于督查和阻止,受到国家医学委员会严厉谴责和批评,其所在学院停止Peters教授的教学、指导及考察等工作(BMJ2001;322:573;Goran Jamal博士是顾问级神经生物学家,也是海湾战争综合征方面的专家,2002年因其在Tarabetic的Ⅲ期临床实验中,进行了非法科研欺诈,受英国国家医学委员会指控,法庭受审。事实表明他捏造数据以证明Tarabetic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优于安慰剂,有人许诺他可获得Tarabetic0.5%销售提成可能是他的动机(BMJ2003;326:616)。英国如此认真地处理科研欺诈,但仍感到处理方案缺乏力度,英国政府考虑资助一个类似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处理该类问题的国家性组织机构。

在中国,很难在杂志或报刊上寻觅到揭露科研上欺诈或作假行为的文章,但这并不能表明中国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虚假之事少见,这可能是由于在我国既无有关的监督管理机构,也很少有学者去追究,既或有这类文章也难以发表。

近年来在我国,虚假的医药广告并不少见,有花钱雇人做“实验”雇人写文章,购买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别人很难重复,不检索文献,甚至避开文献不谈,以示自已研究成果的首见性和意义重大;某些研究可能“莫须有”,一位知情者有详实资料证明一篇在全国性学术会上,大会报告的文章的虚假性。医学研究的生力军和主力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因此许多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与研究生及其导师们密切相关。近几年,研究生扩招,各地兴起考研热。新华社某地记者采访发现扩招后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普遍下降,有的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一直找不到研究课题,一些导师一个人带七、八个研究生,如果不是科研条件齐备的研究单位,很难使每个研究生都有较高的水平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几乎没有研究生不能毕业或未获得学位,那么他们的毕业论文从哪里来,论文能否达到授予学位的水平?该记者在某大学采访到“完全自创完成的论文几乎没有,只是看大家‘改头换面’的能力,有的直接从网上拽下一篇论文,然后做简单的‘拼盘’,里面的具体内容甚至连自己都不太知道”。……(中国·综合新闻20053321版)这些情况可能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在一些医学院校或某些医学院校的一些学科是存在的。

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高分子化学、电子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医学研究领域的拓新和不断进展,科学研究中的虚假等不正当的行为并不会减少。如何防止和杜绝这类行为的发生呢?笔者认为:

一、强化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伦理学亦即道德哲学。关于道德教育,实际是人的素质教育,应从已懂事的幼儿开始。无论是幼儿的父母,还是成长时期各阶段的老师言传身教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致力以培养“诚实、仁爱、勤奋、探索”的人才为准则,形成道德高尚受崇敬,品德不端受卑视的社会舆论;在医学教育中,教师、导师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医学伦理学应作为必修课,强化教育。伦理学或品德教育不仅是减少或杜绝学术上不端行为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医务工作者所必须。

二、建立对科学研究的监督、管理机构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可汲取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及英国等到国家或地区的管理经验,建立一个国家性的独立机构,或者在中国科协或中华医学会内增设一个部门,该部门可由专职工作人员和兼职的各专业德高知深的专家等组成;该部门有义务保护提供有关“信息”的人,有权对“事件”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问题的性质、情节的轻重,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做出刑法以下的各种处罚决定。也有权对诬告和陷害者予以处罚。

三、对科研领域中有弄虚作假、欺诈等行为不轨的人必须根据错误情节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  惩一儆百,处罚不是目的,处罚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学术和科学研究中的欺骗、虚假行为是一种社会现象,应该引起广大医学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共同致力,防微杜渐。                                                                2005.3.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0683-915148.html

上一篇:临床相关血液学概要
下一篇:循证医学
收藏 IP: 218.9.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