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仿生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rtinluomin

博文

论评教授的难与易

已有 3689 次阅读 2015-8-10 22:00 |个人分类:高校改革|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中国说一件事情很难,为什么呢?一般人都只了解自己的那一摊,通常是只描述了一种特例,说不全,所以无论你说什么,都有人喷你,因为你没有考虑周全。中国的国情太复杂了,首先地域广阔,东南西北中,科研基础,环境和氛围大不相同;学校层次有Top 2 ,985,211等之分;搞研究也不限于高校,中科院体系在我国科研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份量;而且不同的专业方向,评教授的条件也是天差地别。总结一下,大致可以有以下两种情况。
    有些教学型的高校,教授相对好评,一是基本没有名额限制,二是条件低,几篇文章,几个省级项目结题,教学达到多少课时,只要达到以上条件,就等年限到了,上教授是顺风顺水的事情。这样混年头评上去的教授基本上不做科研,突击发表几篇不痛不痒的文章(其中只需要两篇核心以上文章送外审),评上教授的经济好处就是工资涨了一些,课时费不用再乘系数了,同时也有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随着这几年博士毕业数量的增加,高校大量引进博士,评职称的门槛也是水涨船高,副高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
    再看看研究型的高校,教授是越来越难评了。一是名额有限,有时候整个学院就1-2个教授名额,甭管你有多少基金、论文和专著,你都必须和其他人PK一下,排名在NO.1 的才能上教授。二是条件苛刻,你不弄个几十篇论文,几百万经费,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评。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定位不同使然,教学型高校的教授即使评上了,也不过收入涨了千八百块钱,也不用申请项目,不用带研究生,所以在这种学校,职称就是涨工资的必要依据,偏重的是教学工作和工龄资历。研究型高校不同,教授更接近于岗位,评上了就要能拿横向或纵向项目,带硕士博士,所以制定了严格的学术标准。前者是匠人型的,后者是大师型的。
    由于中国很多高校定位存在偏差,或者过于笼统,比如教学科研型高校,也搞不清楚到底偏向于什么,所以一套评职称方向就会出现对于研究基础好的太容易了,没有挑战性,对于偏教学的太难了,混到50多才能凑够评教授的条件。对于处于高校重点实验室的人员,到底是评教授,还是评研究员,也是一个让他们纠结的问题。由此可见,高校的职称评审应该加以改革,以更好的促进教学和学术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4925-912073.html


下一篇:论科学界的过度竞争和人才分流
收藏 IP: 103.24.77.*| 热度|

2 姚伟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