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三思派、李辉及其他

已有 4342 次阅读 2018-7-30 15:1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a69c3e6b.jpg

28号老朋友王大鹏先生来访,约了几个好友小聚(同事黄庆桥副教授、科学松鼠会孙正凡先生、交大出版社总编李广良先生)。席间有上海科学学研究所的李辉博士,自然聊到三思派的发展问题。那天大家聊得很开心,说了很多话,还有大鹏赠书等有趣的事,回想起自己与三思派的交往,还是值得记录几句。

1、记不清是2014年还是更早些时候,李辉来到学校与我在校门口小店小聚,告诉我他受领导委托,负责做一本有关科技方面的评论与思考之类的内部小册子,并约我写一篇有关科技体制方面的文章,记得当时还聊到鲁白的文章,后来我写了一篇,最后没有用。由此,我与李辉博士开始了文字的交往。

2、记得2015年的时候,李辉告诉我他们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准备做一个科技类的微信公众号,他负责。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三思派

三思派

science-pie

专注科技创新领域,Criticism(评论)、Consulting(咨询)、Construction(建设),做有情怀、有思想、有深度的内容。)

任何一项好的倡议都需要有一群人为此努力,否则再好的创意也是零。李辉开始了与学术界的广泛联系,邀请诸位专家给公众号写稿,渐渐地三思派开始产生影响,时至今日,我的很多朋友都在三思派上写过文章。如今它已成为代表上海地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类微信公众号。这几年北京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如《赛先生》、《知识分子》等都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如果上海没有这个三思派那是很没有脸面的。前日吃饭期间,才听李辉说起,当时做的很难,都快挺不住了,好在终于熬过来了。今日以它的影响力足可以骄傲地做下去,并理应获得所里与市里的更大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辉及其团队的努力对于三思派的发展居功至伟,应该受到奖励与承认。由此引申出我多年来的一个推论:做很多事情,路途坎坷,但你一定要熬到影响力产生之后再放弃坚持。其实,这是个悖论:产生影响之后哪个还愿放弃?这里预设了坚持的时间边界问题:坚持到实在无法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这个时间差是留给那些真正认可你的人的到来,坚信他们在,而且一直在路上!

3、我在三思派上发文章很少,记不得第一篇是什么时候了(我这里无法查到),从百度上大概可以搜到三篇(如果有遗漏,烦请李辉告知):

A、李侠:院士制度应设立承认的补偿机制 ——由屠呦呦获得诺奖想到的(2015-10-09)

网址:http://chuansong.me/n/400985251591

B、2016年中国科技政策关键词:公平,契约,创新补偿,挖掘知识资本(2016-01-21)

网址:http://chuansong.me/n/400974251088

C、荆棘岁月中的中国科技政策制定的推进者——读吴明瑜《科技政策研究三十年》(2016-11-18)

网址:http://chuansong.me/n/1128197751020

4、长安米贵,居之不易。我本是俗人,希望通过码字换一点酒钱,书生也就这点能耐了。值得称道的是:三思派还是有一些稿费的,写一篇还可以在学校门口的小店约上几个朋友小聚一顿的。记得一次酒后曾说:中国的很多科研项目就是垃圾,远不如办一些公众号有意义,反而对于社会的启蒙作用更大。客观地说,一个社科重大项目的投入就可以办一个不错的微信公众号,起到的作用更大,不信国家给我一个机会试验一把如何?

5、三思派已经走过最艰难的发展初期,目前正处于蓬勃上升期,加大投入,稳定团队、明确方向,扩大视角,并且允许言论尺度再大一些,那么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将会更大。它的存在可以最大限度上聚拢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所在区域的一所无形学院以及智识平台,为社会贡献出多元化的建议和视角,并将对众多僵尸智库起到淘汰与筛选作用。

不啰嗦了,祝福三思派越办越好、也祝福李辉博士和他的团队在暗淡的年月里充满激情,让我们一路同行!

2018-7-30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126680.html

上一篇:建议高薪聘请美国FDA团队,重新组建国家药监局
下一篇:科技要上新台阶:绩效与状态是关键
收藏 IP: 124.79.206.*| 热度|

8 刘全慧 刘立 韩玉芬 武夷山 陈楷翰 杨正瓴 周春雷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