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

已有 6545 次阅读 2017-6-23 17: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后记:写作是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

转眼我已经50岁了,以前一直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对于它的突然到来我心里还没有准备好。平凡的生活消磨了太多的理想,那些碎片化的念想仍然会在不经意间涌现,而且无法阻挡。生活和工作都会以不容置疑的优先性挤压理想,这是存在的宿命,无法抗拒。优雅与高贵在中年沧桑的底色上,显得有些斑驳与暗淡。即便如此,内心仍不时想起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句:必须为追寻美好而保持勤恳。课堂上也无数次对学生们谈起苏格拉底的誓言:永远走向上的道路。其实,我知道自己的底气不是很足,因为,我无法有效地证明:向上的道路是否可以给孤独的个体带来至善或者世俗的收益。

这些年,我内心时常被失败感侵蚀着,而且挥之不去,为了摆脱这种如影随形的失败感,必须做点什么来掩盖或者稀释那种感觉。其实,真正属于你的可以选择的道路或者手段是极其稀少的,这种体认只有在你躬身前行的时候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否则你会被幻象所蒙蔽。于我而言,写作就是那种我可以选择的一种反抗失败的方式,因此,这些年我用了太多的时间在没有标记的光阴中,就着香烟、茉莉花茶和酒精写了不少文字。当文字终于从心底蹦出来的时候,我就获得了一种快乐和存在感。以前我喜欢把这个过程看作人文学者的启蒙使命,如今不敢也不愿再奢谈启蒙了,点亮和启明对于写作者而言永远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认知顺序弄反了,写作就是一种自我伤害,此刻唯愿写作能够促进与拓展对人生各种可能性的认识。

那么,写什么或者如何写就是一个大问题。记得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写作是一种介入。对此,我是深以为然的,介入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通过文字把自我与他人和世界联系起来,在双向或者多向的审视中,有了交流与理解的可能,暂且不论其对未来的意义与筹划,仅就交流而言,我们由于写作而与世界有了一种真实的连接,这个连接把真理、善恶与美丑在意义的生产配方中做了公开的展示,以此为那些庸常的生活提供一些色彩和目标。这是一个很美妙的过程,在写作中你可以让自己无拘无束地奔跑在思想的荒原上,然后告诉那些陌生人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及想到了什么?它既实现了写者内心的表达欲望,也满足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行者的好奇。我年轻时一直坚信,在呼啸或平静中,这个过程会刺穿各种虚妄与迷信,并带来个体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与进步,时至今日,我仍然坚信这是通达美好社会的最简洁与有效的方式。

客观地说,写作是一项技术活,如同木匠或者修理工,如何写及怎样写是每一个写作者必须考虑的事情。我曾给研究生开设过一门“科学社会学”课程,自然会对这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每个人由于自己的偏好与独特处境,都会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写作路径。于我而言,我喜欢比较快的写作模式,这是时间约束的结果。由于现在的高校老师已经被各种考核与繁重的教学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就意味着你没有太多整块时间去写作,对于那些边角余料性质的时间如何去处理呢?这些时间主要是用来看书与思考,用余下的小时间去写一些小的文章,符合我们对于效率的要求。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你的市场定位一定要准确,任何市场都是可以成就梦想的,否则就会造成巨大的精力与时间的损失。这本小书里的文字都是基于上述理念在过去三年间写成的,如果没有留下这些文字,我真的开始怀疑那些过往的时光是不是都变成了下落不明的日子。

这本书能够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山西大学殷杰教授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其次,要感谢过去三年里一直合作的媒体朋友,是你们的执着与理解,让我有机会使写作不单成为一种独特的反抗失败的方式,更成为一种源于理想的对公共领域的介入;第三,任何一本书的出版背后都凝结了无数人的辛勤工作,在这里让我对本书的责任编辑邹聪在排版、校对中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感谢,没有你的精彩工作,本书在品相上将失去很多;同时,我也要感谢山西大学的赵斌博士,在这本书稿提交之后,正赶上我去台湾辅仁大学访学,期间很多出版事情,也多亏赵博士费心联络,使出版进程得以按计划有序进行。还要感谢所有这些年来一直在默默支持与鼓励我的朋友们;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对于我的生活与写作的无私支持,他们容忍了我日夜颠倒的生活模式,并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务活,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侠      

2017年1月3日于上海

【博主跋】本书责编邹聪老师发来微信,告知书稿的定稿已出来了,还有最后一点校对窗口期,马上就要付印出版。在这个呈现的时刻,感谢责编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努力,也感谢朋友们的鼎力支持!没有人是孤岛,此刻,看烟圈升起,身后20年的往事,从泥泞中纷至沓来------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062543.html

上一篇:知识产权:让保护与应用并行
下一篇:回到赛先生:认知的共识在哪里消失了
收藏 IP: 180.218.77.*| 热度|

47 黄仁勇 余国志 武夷山 杨正瓴 宁利中 刘立 周健 徐耀 史晓雷 邵鹏 魏焱明 肖鹏 曾荣昌 周春雷 刘建彬 黄旭 俞云伟 尧中华 侯沉 钱磊 汤建民 蒋永华 毛秀光 朱志敏 陈楷翰 李德磊 张海权 王秉 高建国 刘世民 曾红 李毅伟 俞立平 陆绮 罗汉江 李宁 周浙昆 吴施楷 马秀兰 fumingxu zoujinkexue11 xlsd ericmapes guhanxian lixuezhong aliala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