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已有 4614 次阅读 2017-4-10 05:3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让生活更美好

李侠

近代科学的四百年,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样貌与人类的观念结构。时至今日,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论懂与不懂,没有人会怀疑科学在可见的器物层次上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也是科学历经挫折而仍然拥有最为坚实的社会认同的基础所在。那么,科学在不可见的精神生活领域是不是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呢?以及这部分功能是为全社会所共享还是只为少数从业者所独占呢?这一切都晦暗不明。据我们多年的观察,科学在当下中国面临三种困境:其一,科学扩散出现不对称性断层;其二,科学介入生活的深度仍然不足;第三,对于科学功能的认识尚停留在表层,精神层面仍然人迹罕至。

在破解上述难题之前,我们需要把人类生活的内涵做一种结构化分解,生活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生的层面与活的层面。前者与物质产品的消费有关,后者与精神产品的消费有关。通俗地说,物质生活是所有动物都需要的再生产模式,近代以来的科技极大地解决了物质产品的供给问题,而在人类所独有的精神生活领域,消费的则是意义,意义从哪里来呢?无非两种渠道:自我创造意义与寻找意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自身创造意义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漫长生命之所需,为了满足生命对于意义的消费,寻找意义是一种最经济的弥补匮乏的手段。科学(主要是通过转化为技术)不仅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物质产品的需要,而且科学本身就能够提供丰富的意义资源。常言道:人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不为吃饭而活着的部分,恰恰是人类的尊严所在。社会发展史已经清晰地揭示出:人一旦满足基本物质需求之后,精神需求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物质匮乏难以忍受,精神的贫穷更加难以处理。只要想想十九世纪末欧洲蔓延的虚无主义思潮,就是很好的明证:借助于科技发展,引发工业革命,长期困扰人类的物质匮乏难题被彻底解决了,然而精神产品的供给却没有跟上(介入不足以及认知局限),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了意义赤字,这才是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人类经历的很多弯路我们是无法绕过去的。当下,我们也开始遭遇物质丰盈之后随附而来的普遍精神性匮乏。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科学的物质性功能,而忽略了科学所具有的精神性功能。由于介入难题以及认知局限,造成对科学产品与进步理念消费的巨大浪费,客观地说,这就是曾被我们讽刺的买椟还珠现象的当代升级版本。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上合理消费科学产品呢?换言之,科学是通过什么方式满足与唤醒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呢?

通常来讲,科学就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古希腊开始,那些先贤大哲们就一再阐述我们为什么需要知识,虽然观点众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三点:其一,知识就是美德,而美德对于幸福来说是充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对于学习知识的一种回报。中国古人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二,知识就是力量。十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以先知般的远见,率先说出未来时代的运行准则,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力量,知识越多,力量越大。仅就获得知识证明自身的存在感,就值得我们为寻求知识而不懈努力。第三,知识就是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向世人泄露的社会治理的最大秘密。权力不再是私家的垄断之物,在“无知之幕”背后,任何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都不能阻挡你寻找知识的脚步,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公平地获得知识,而知识就是权力的另一种隐秘表征,由于知识与权力的共生关系,经由知识的路径,个体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与自由,那些潜在的自我实现与超越成为可能。作为社会人,这个过程就是最明晰的意义增值之旅。在此,笔者愿意补充第四个意义要素,即知识即责任。对于责任感的明确化,可以最大限度上彰显个体的存在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经由知识获得意义的四合一模式:美德、力量、权力与责任。明确这四种科学回报,介入难题与认知困境有望从根本上被消解。

上述意义获得模式是纵向的,那么从横向来看,科学衍生意义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呢?当一个区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比较高,即当地的知识库存比较丰腴的时候,那么,这个地区更容易出现对于秩序与公平的偏好,而秩序与公平是一个社会的最基本与最大的美德。在这种共识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更为简单顺畅,整个社会的偏好通过公平的契约原则得以捍卫,这是由科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决定的。区域的文明程度做为一种公共物品,它具有溢出效应,文明程度高的区域,人们相互之间都能践行尊重、安全与和平,而这些状态要素的丰盈,则相当于变相地增加整个社会的福祉与促进社会进化。反之,文明程度低的区域则容易陷入丛林原则的退化状态。孔子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说的就是这种结果。

对于个人而言,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更能体味到科学运行的内在机制。由于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那么,为实现这个目标,没有任何理论具有豁免权,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所有的理论都要经受严格的经验检验,没有任何人可以凭借外在的社会历史因素,逃避检验,这种天生的公平原则是人类获得意义的重要来源。至于真理有什么用?这是二十世纪哲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真理的本质关涉存在者的自由。通俗地说,没有真理就没有自由。

抛开宏大叙事不谈,追求科学对于个人精神生活也是有巨大帮助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类大脑内的信念系统与认知图式的构建都与知识有关,如果我们选择科学知识做为构建我们大脑内信念系统和认知图式的基础材料,那么,我们将形成一个进步的信念系统与认知图式,在这个系统的指导下,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意义以及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反之,我们用一个错误的理论来构建我们的信念和认知图式,我们就陷入退化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生活方式是由我们头脑内所拥有的理论所塑造与建构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传统的信念系统早已被各种观点冲击得千疮百孔,茫然与无所适从是这个时代的群体性症候。在这样的一个艰难时期,相信科学是所有选择中最不坏的选择,虽然科学是可错的,但任何现存的科学理论都曾经历了长期的无差别的证伪与证实的严格审查。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封建意识根深蒂固的族群而言,相信与追求科学是我们摆脱迷信与盲从,并学会大胆运用自己的理性的必由之路,毕竟文明国家是由智慧的民众支撑起来的。通过对科学的不懈追求,能够在群体知识扩散中形成知识的链式反应,最不济能够提升自己面对世界与自我的能力,就最细微的日常生活而言,科学会让我们摆脱自卑、发现美好、习惯惊奇、重塑自信,并用理性去彰显我们的存在与自豪。诚如黑格尔所言: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让生活更加美好!

【博主跋】修改文章,搞了一通宵,今天不改了,休息一下。网上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在《学习时报》2017-4-10的第三版,与杨老师合作愉快,这是原稿,是为记!

说明: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047835.html

上一篇:给巩汉林点个赞:处理校园暴力向美国学习
下一篇:台湾节目嘉宾的出场费
收藏 IP: 49.158.8.*| 热度|

12 张忆文 晏成和 丛远新 樊采薇 武夷山 杨正瓴 朱林 郑永军 马秀兰 wqhwqh333 xlsd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