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把难搞的日子,搞下去!一个编辑的絮语 精选

已有 6937 次阅读 2018-1-20 09:0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编辑,应该是市场经济冲击下最快褪去光环、走下神坛甚至衰落的职业吧?

直到今天,我还能听到我们出版社老编辑回忆他们的光荣岁月,那时候,他们一个编辑一年只需要出几本书,学者们想出书,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容易,是作者求着编辑!

现在,皇帝轮流做,轮到编辑求着作者了!

编辑尤其是传统编辑的日子也是王二小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这也怪不得编辑,现在正处在出版行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类新概念新思维和新方式层出不穷,什么数字出版、精准出版、知识付费,各类出版载体如雨后春笋、野蛮生长,传统出版已经到了不得不涅槃重生的历史时刻。

从刚刚落幕的2018北京图书订货会就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虽说一年一度的北京图书订货依然是全球最大、最专业的华文图书盛会,依然参观者盈门,各种活动也是如火如荼,但是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

是什么呢?

人气!

与前几年普通读者热捧读书订货、一票难求比起来,今年的图书进货会更像是独角戏,是出版人自己的狂欢,少了一些普通的观众。              

在图书缺乏的年代,一本好书被传阅、被珍藏,里面的桥段都被摘抄传诵,现在图书汗牛充栋,买书的人却越来越少。

图书越出越多,但是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这是为什么?


现在图书出版市场,基本上都是作者主导,除非特别大牌的做出过很多著名图书的编辑,因为手里资源特别丰富,能够控制图书出版的主导权,其他的都是编辑追着作者跑,一个作者身边都有好几个出版社的编辑围追堵截。

大众书、畅销书编辑相对而言, 也许会好一些,毕竟畅销书作家以著述谋生,他们的生计和编辑的工作结合紧密,一般都会和编辑长期合作。

当然不乏大牌作者待价而沽,在不同出版社和编辑中间游走,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学术著作的出版,随机性则大多了。作者大多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科研人员,著述只是副业,图书出版是学术科研工作的附加产品。

很多学者根本搞不清图书出版和期刊出版有什么异同,也搞不清楚今天找他的编辑和上个月见过的编辑是不是一个人。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在哪个出版社出书,哪个编辑做责任编辑,这件事情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不止一次被作者叫错姓名,当然,随着我工作年限的增长,被唤错姓名的几率越来越小了,但是偶尔还是会有老师把我叫成赵钱孙李编辑的。

一开始,我被叫错还挺受伤,后来也释然了,因为我有时也会叫错老师的姓氏。有时候跟老师在某个会议上见到,再次遇见又过了一年半载,还能清晰地记着老师的姓名长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我如此,我还是以找老师写书为主业的,于老师,就更是这样了!


现在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大众畅销书竞争好创意好作者,专业出版领域更是如此。作者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优质作者的资源更是有限。

为了争取到优秀的作者,各个出版社都在想各种吸引作者的方式,编辑们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对作者围追堵截,发邮件、打电话、短信、拜访、偶遇,等等。

一个优秀的学者会被好几个出版社的编辑“盯上”,这话一点也不夸张。

曾经有作者给我发邮件截图,问我认不认识某编辑;也有老师很为难地跟我说,已经有好几拨编辑找过他了;还有老师很不耐烦地说,你们总给我发邮件,搞得我邮箱都是垃圾邮件。

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就像学者要不停地去申请各种项目各种基金一样,教授们要去找项目资源,编辑也需要去寻找作者资源。

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而资源总是有限的,可不就得去努力寻找,去抢占优质资源了。

没有好的项目支撑,科研人员就很难取得各种称号,戴上各种帽子,也没办法获得更优质的资源;对于编辑也是这样的,每个编辑都希望能够出好书,也许为了经济效益,会出一些迎合市场迎合读者的图书,但是能够出版一些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权威著作,也是职业生涯的闪光点。


前些日子,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大奖名花有主,很多我熟悉的学者都是榜上有名。有一天,我无意中偶遇了我认识的一个大教授,我祝贺他的学术成果获得国家层面的认可,这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

当然,我时时刻刻都是三句不离本行的,我向他约书稿,其实一直以来我都在持之以恒地向他约稿。

我跟他说,您承担国家大型项目,取得了这么令人瞩目的成果,是为国奉献,我们也应当把您的成果普及到普通读者啊,我们应该为国出书!

我说话真的有点快,这句话一出口,我自己都有一点愣神了。

为国出书,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可是当时,我就是那样想的。

我有一点点不好意思,跟教授解释,将这些国家最顶尖的科研成果出版出来,也算得上是为国出书了啊!


事实就是这样的!

除了一些必须保密的科技成果,有很多科技成果解题了、汇报了、交了报告、交了样机,然后成果就散落在一些文章中,沉寂在实验室的柜子里,有很大一部分,根本不可能被普通读者了解。

尤其是对于这些代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更是有必要向大众普及,将这些成果出版出来,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对于我而言,我们出版社以出版科学家的著作为己任,可不是要有“为国出版”的信念么?


现在,学术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最难做的领域,这一点真是谁做谁知道。

有项目的学者有成果没时间,写书投资回报率比论文小,各种评价指标专著比重轻,好的作者编辑们都在争取,等等,这些因素,让编辑出一本好书的理想越来越骨感。

面对这样的窘境,编辑们必须更加理性地看待职业前景和职场竞争,端正心态,在工作中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为先,以出好每一本图书为原则。

只有把书真正出好了,才能赢得读者的信赖,才能赢回市场。

真正把书出好,才能有图书衍生产品市场,不管是电子产品也好、知识付费也好,才能真正做起来。

比如少儿图书出版,编辑应该尽量避免跟风出版和粗制滥造,多出原创精品童书;而学术出版,编辑就要最大限度地帮助作者出版学术成果,而不是一味多出书。

毋庸讳言,图书出版市场已经走到了一个拐点,熬过这个低潮,就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坚持做下去,多出好书,才能凸显价值,赢得信任,从而改变这种境况。

再难搞的日子,也只有24小时,只要坚持,也会过去,迎来明天的太阳。

编辑们也只能必须一定要坚持,把难搞的日子,搞下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094837.html

上一篇:婳婳在自然博物馆当小讲解员
下一篇:把一本书写薄,这几点可以试一试!
收藏 IP: 36.102.210.*| 热度|

20 武夷山 杨正瓴 尤明庆 黄仁勇 马红孺 郑永军 刘立 康建 李建国 汪育才 蒋继平 黄永义 张叔勇 李毅伟 张红光 檀成龙 李明阳 王启云 ncepuztf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