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科学于人文,融理性于感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826 汪波

博文

《时间之问》第5周A “清明”到底是清且明,还是“雨纷纷”? 精选

已有 5790 次阅读 2017-4-5 21:2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时间之问》(跨学科师生讨论)系列目录


一周以后,老师和学生又碰面了,餐厅里人不多,他们找了一个卡座坐下。

学生坐下看着老师,眼睛里有意思喜悦:“上次我们聊了24节气,我发现它真的是融入我们的文化里,别的不说,古诗里面有节气就有很多。”

“你有什么发现吗?”

“最有名的就是《清明》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感觉清明时节好像是经常下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

“是的。”

“不过,再读完这首诗,我反而更疑惑了!” 学生说到。

“哦,为什么呢?”

“我想这首诗如果写成 “谷雨时节雨纷纷” 好像更合适。”

“为什么这么讲呢?”老师追问到。

“从字面上来看,“清明”应该是天气清爽且明朗可是杜牧的诗却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在这样一个本应天气清朗的时节却“雨纷纷”。我想制定节气的人是不是把清明和谷雨弄反了?” 学生把心中的疑问一下子倒了出来。

“哦,是吗?那谷雨是在那一天?”

“谷雨是清明之后的那个节气,大约是4月19-20日。”

“真是奇怪。一般来说,节气的名称和对应的气候非常符合,比如大寒小寒都是最冷的数九天,大暑小暑都是最热的三伏天,寒露和霜降的时候也符合当时气候。为什么谷雨时节的雨水要提前到半个月前的清明时候来下呢?” 老师也有点疑惑了。

“也许是古人弄错了?” 学生问到。

“也许吧,可是要知道二十四节气可是写在黄历里面,由皇家每年正式颁布,作为皇权统治的象征之一,其含义非比寻常,古人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吧?即使偶尔犯了错,也不会错这么久而不去纠正吧?我猜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才会这样。还没有上菜,我们现在查一下。”

“好啊。我查一下,百科上说,二十四节气中,原本谷雨在清明之前,后西汉末年刘歆皇帝将把清明、谷雨对调。还有,惊蛰本来在雨水之前,皇帝也把雨水、惊蛰对调了,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春雨惊春清谷天”,而在这之前应该是“春惊雨春谷清天”。汉初以前是“立春 ⇒ 启蛰 ⇒ 雨水 ⇒ 春分 ⇒ 谷雨 ⇒ 清明”,而汉景帝以后变成:“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学生说道。

“这皇帝也太任性了,一下子改变4个节气的顺序!” 老师很惊讶地说。

“还有更惊奇的!”学生说到,“原来惊蛰不叫惊蛰,而叫“启蛰”,《夏小正》里有“正月启蛰”的句子。到了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惊”字。”

老师说:“避讳倒还可以理解。但是调换节气顺序就不清楚了,除非当时气候剧烈变化,否则没必要这样大动干戈!”

“有道理,我再查查”,学生接着搜索起来,过了一会学生找到了一篇论文。“哦,这更有意思了。这篇文章认为从秦汉一直到近代,谷雨和清明不仅仅对调了一次,而是对调了五次之多!”

“是有意思了!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老师追问到。

“每次对调都是因为气候的原因。如果出现先惊蛰后雨水,必代表气候较暖,因而伴随着先谷雨后清明,以保证春播的提前。反之,如果出现先雨水后惊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节气顺序,必代表气候较冷,因而必伴随着先清明后谷雨,以推后春播,便于保证幼苗不受霜冻,而顺利生长。

“嗯,这个听起来有道理。继续说下去。”老师说到。

而唐朝中叶以后,我国气候一直较冷,所以这种先清明后谷雨的次序一直沿用到清代甚至到现代都没有太大变化。所以谷雨节气,最重要的是为了准确掌握春播(谷)的时节,而不是说天气是不是下雨,毕竟节气不是天气预报。”

“嗯,这个解释还算靠谱。那唐代最后一次对调节气是在什么时候?” 老师问道。

“公元728年。”

“杜牧又生活是在什么时候呢?”

“公元803-约852年间。”

“哦,也就是说杜牧那个时代也是先清明后谷雨,和我们现在是一样的顺序。”

说到杜牧这首诗,我们从小就背诵,而且认为是杜牧所写,可是近年有人考证这首诗不是杜牧写的,而是宋朝人写的冠上杜牧的名字。” 老师说道。

“不会吧?!这真要跌破眼镜了!有什么依据吗?”学生问到。

清朝《全唐诗》收录了唐朝几乎所有的诗,可是却没有把这首大名鼎鼎的清明诗收录进去,一定是有缘故而不是无意漏掉的,可见当时人们就已经怀疑这首诗不是唐诗了。当代学者(如施爱东博士)也陆续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证明这首诗不是杜牧所写。”

“哦,是吗?”

“是的,杏花村是山西著名的酿酒之乡,是到宋朝才开始出产好酒的!

“看来历史的真面目总是似是而非!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首诗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提起清明节大家都会想起这首诗了。”

“那清明节到底是不是雨纷纷,还是要靠数据说话才准。”老师说,“我们不妨查一下最近几十年有天气记录以来清明节的降雨情况。”

“好的,我找到一份最近55年来清明节降雨分布情况的图,三角形的大小表示清明降雨的概率,三角形越大降雨的概率越大。” 学生说道。


1961年-2016年 清明节降雨情况:(三角形越大,代表降雨的概率越大)

“看来对于长江以南地区,基本符合“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情况。而对于长江以北地区似乎更符合“清明”这两个字本来的含义。” 老师说道。

“嗯,有点道理。那刚刚过去的2017年清明全国的降雨情况怎么样呢?我来查一查。” 学生说道。


2017.4.4. 清明节当天全国降雨情况: 华北和华中华东部分地区有雨

“看来今年这句古诗有点不太准了,南方很多地方都没下雨。” 老师说道。

“嗯,” 学生说,“不过,清明第二天,也就是4月5日又有很多地方开始下雨了。”


2017.4.5. 清明后一天的降雨情况

等了很久的菜终于上齐了。老师和学生开始边吃边聊。

老师接着说:“还记得吗?上次聊天的时候,我们弄清楚了24节气是阳历,所以每年清明的日子都是固定的。但是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讨论清楚,比如:阳历一年是365天多一点,而阴历一年按照12个朔望月计算是354天多一点,每年就相差了将近11天,每三年就差了将近33天。”

“是啊,这就引起了很多麻烦。”

“其中一个麻烦我们上次提到就是阴历的新年不断提前,18年以后我们要在夏天过新年了。”

“是的,夏天庄稼还没收割、猪羊也没有养肥,用什么庆祝新年呢?这的确是个问题。还有其它麻烦吗?” 学生问到。

“当然有。别忘了,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历法最重要的是要指导农业劳动的时机。由于正月初一不断提前,距离立春越来越远,也就是说月份和对应的节气也越来越远,如果说春天开始于一年的第一个月份,那么立春应该位于正月才符合人们的预期,可是由于阴历的新年不断向前提,立春有可能变成二月、三月甚至四月,这就很不正常了,不是吗?”

“能打个比方吗?” 学生问到。

“比如我有两把尺子,其中一把比较长(代表一个回归年365.25天),而另一把比较短,代表12个朔望月月354.36天。我们把两把尺子的头部对齐、放在一起,尾部就差了将近11天。”


1回归年与12个朔望月相差11天,因此春节不断提前,立春不断推后,二者相差越来越远。

“嗯,我能想象出这两把不同长度的尺子。”

“好,现在每把尺子上面都分成12份,刻了12个刻度。长尺子的刻度表示的是24节气中的12个表示节点的节气,也就是立春、惊蛰、清明,一直到立冬、大雪和小寒(另外12个中气暂不用管),起始点是立春。而短尺子的刻度代表一年12个朔望月,起始点是正月初一。” 老师说道。

“假设第一年的正月初一刚好是立春?” 学生问到

“对!现在我又复制了很多把同样的长尺子和短尺子,把所有的长尺子依次接起来,把所有的短尺子依次接起来,并且把两列尺子并排放在一起。”

“好的。”

“这样,第二把尺子的起始端(春节),就要比第二把长尺子的起始端(立春)提前11天到来,也就是说对到了第二把尺子的“大寒”附近。以此类推,第三把尺子的起始端(春节),就要比第三把长尺子的起始端(立春)提前22天到来。第四把尺子的起始端(春节),就要比第四把长尺子的起始端(立春)提前33天到来,也就是说第三年结束的时候节气才到“小寒”。”

“所以春节不断地向前移动?”

“对。如果不纠正的话,继续下去,第六年结束时春节就提前到了节气“大雪”附近。再过若干年,甚至会提前到立冬甚至立秋就过年。”

“是的。老师您是从春节提前的角度来分析,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来解释一下,老师你看行不行。” 学生说道。

“好的,从哪个角度看呢?”

“从立春日的角度看,立春不断推后。第一年的立春日就是正月初一,因为长尺子比短尺子长11天,所以第二年的立春日就推迟到了正月十二,第三年的立春日继续推迟到正月二十三,第四年就推迟到了阴历二月了。如果不纠正,依次不断后移,基本上每三年就向后推迟一个月。”

“对,你分析得很好。”

学生继续说:“如果立春要等到三月甚至四月,那么这历法就没有意义了,农历四月都到夏天了。所以必须引入一种校正机制,让立春重新回归到正月。可是用什么机制来做修正呢?”

“其实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都会得到同样的结论,就是必须找到一种机制去修正。从第一个角度看,春节不断提前到秋天,这不合常理,所以可以额外增加一个闰月,把正月向后推,这样春节又回归到立春附近了。如果从第二个角度看,立春不断推后也不合理,同样可以在前一年增加闰月,因为多出来的一个月,正月向后推,所以又可以重新覆盖立春了。 ”

“那我们怎么去增加闰月呢?在哪一年加闰月呢?如果在某一年增加闰月,又是加到哪个月后呢?” 学生问到。

“哦,这的确是个问题,比如增加了一个30天的闰月,可是还没有完全弥补33天的差距,还少3天。”

“这可怎么处理,古人也碰到了这个棘手的问题了吧?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 陈之藩,《陈之藩散文 卷三 - 思与花开》 (文章:“背诵与记忆”),牛津大学出版社,2012

  • 王鹏飞. 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J]. 大气科学学报, 1980(1):105-112.

  • 人民网,《施爱东博士:学界肯定"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伪诗》,2010

  • 人民网,《学者新论:《清明》为何是伪诗?并非杜牧所作》,2010

《时间之问》(跨学科师生讨论)系列目录


*****《时间之问》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3出版 *****

《时间之问》出版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3107-1043839.html

上一篇:《时间之问》4D 水流云散各西东,二十四节气会成为明日黄花吗?
下一篇:科学天才理查德·费曼的哲理诗《我站在海边》
收藏 IP: 58.60.1.*| 热度|

8 张世成 蒋永华 郭向云 徐令予 杨正瓴 饶东海 biofans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