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m05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m0510

博文

快乐(幸福)的三个层次

已有 9575 次阅读 2018-11-16 09:30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快乐(幸福)的三个层次

童亨茂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快乐(幸福,happiness)是每个人的追求,也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国外对快乐的研究和学习相对比较重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史丹福大学开设了“快乐生活”相关的专门课程。快乐存在多方面的控制和影响因素,产生的机理也比较复杂,人们对快乐生活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应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主观精神世界),从产生快乐的源头出发,根据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快乐的三个层次(Three levels of happiness):①需求满足型(基础层次,物质层面);②社会认同型(中层次,客观精神层面);③自省式(高层次,主观精神层面)。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概要

笔者“快乐的三个层次”思想是在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为此,先介绍一下该理论的概要。

按波普尔(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世界3”的理论,一切存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物理自然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个人主观体验层面的,包括感觉、理智、情感和意志)和3)客观精神世界(语言文化世界)(波普尔,1988)。其中客观精神世界源于主观精神世界,是主观精神客观化的结果,是主观精神凝结于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物质载体中,成为客观的对象(黑格尔,1980)。

 

2.“需求满足型”快乐

“需求满足型”快乐这里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衣食住行、家庭生活等)后产生的快乐。如口渴了喝上水,饥饿了吃上食物,冷了穿上衣服等都能够产生快乐。“需求满足型”快乐的源头是客观物质世界,属于物质世界层面。

笔者的研究分析和实践体会发现,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要实现“需求满足型”快乐:1)产生生理需求;2)更好地满足生理需求。如①饿了吃东西会产生快乐,但不饿时吃食物就没有快乐,吃了比以前更好吃的食物也会产生快乐;②没有房子到住上房子会产生快乐,住上更好的房子(如从集体宿舍到单元楼,从环境差的房子到环境好的房子等)也会产生快乐。如果没有上述这两个条件,就不会产生“需求满足型”快乐,如不饿的时候吃食物、或不饿的时候没有吃上更好的食物均不会产生食物需求满足型快乐。

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更高(好)的物质需求往往是很难得到满足的(如对一般人的住房而言,能住上宽敞的单元房或别墅就到头了,世界上只有极少量人拥有城堡和宫殿,而且再也没有上升余地了),“需求满足型”快乐很难不断实现。一旦人的物质需求欲望无限膨胀,不但没有快乐,而且容易成为痛苦的根源。

 

3.“社会认同型”快乐

“社会认同型”快乐是人的作为(言和/或行)被社会认同后产生的快乐。社会(包括个人、单位、各种组织、国家等)把名、利、地位赋予给具体的人这种过程,笔者称之为“社会认同”,如①人得到赞誉、②得到物质财富、③地位得到提升等,如学生学习取得好成绩受到表扬、体育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嘉奖、做了好人好事受到好评、高尚的人格或人品收到美誉、学者论文的发表、职务或职位得到晋升等等。“社会认同型”快乐是社会认同作用于个人的结果,其源头主体是客观精神世界,属于客观精神世界层面。

与“需求满足型”类似,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产生“社会认同型”快乐:1)某一个(或方面)从无到有的社会认同;2)更高(好)的社会认同。如①第一次被人夸奖“你漂亮”的时候,很快乐;但长期重复听到“你漂亮”的时候,可能就没有什么感觉;②刚升职的时候很快乐,但同一职位得到很长时间后就没有什么感觉了;③刚拿到第一笔工资的时候很快乐,后来拿到同样的工资(工资没有涨)就没有明显的快乐。再举一个社会认同达到极致的假想例子:开国皇帝登基,在金銮殿上龙椅高坐,殿下群臣百官拜服地下,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时,感觉“君临天下”,社会认同产生的快乐达到峰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听“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千次、一万次后,皇上就没有太大的感觉了,可能还觉得有点累赘,对比较亲近的臣子甚至会说:“爱卿,免礼!”。

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挣了钱(获得物质利益)获得的快乐到底应该属于“需求满足型”还是“社会认同型”?答案非常明确:属于“社会认同型”快乐。当用挣得的钱购买物品(如食物、衣服、房子等)并满足人的需求后产生的快乐就属于“需求满足型”快乐。

由于社会资源的限制,更高(好)的社会认同也往往是很难不断得到满足(如对公务员而言,可以上升的级别也就8级(副科到正部),到正部级一般就到头了,只有极少量人能到国家级,而且再也没有上升空间了;再如对科教人员而言,可以上升的级别一般也就3级(助教(助工),讲师(5工程师或),副教授(高工或副研究员),教授(研究员)),只有极少量人能到院士),“社会认同型”快乐很难不断得到实现。同样,一旦人的社会认同欲望无限膨胀,不但没有快乐,而且往往成为痛苦的根源。

 

4.“自省式”快乐

“自省式”幸福这里指的是人在成长成就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根据笔者的观察和理解,人的成长和成就均能产生快乐。

人成长能产生快乐笔者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笔者的小女儿几个月大时,她每学会做一件事情(如能翻身、学会发一个音、能控制着伸手掌和握拳头、能自己扶着站起来等动作)就无比兴奋。这种快乐完全发自内心,没有受外界的支配和影响,笔者称之为“成长的快乐”。

“成就”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完成任何一件有积极意义(对自身和社会有益)的事都被称为成就,如投篮入框、钓鱼上钩、打了一个好球、做出一道题,完成5km步行、跑完三千米、锄完一片地、收割完一片庄稼、创立一个公司、画完一幅画、写完一篇文章、推导出一个公式、完成一个发明、有新的科学发现等等。根据笔者的体会和理解,完成任何上述这些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内心都能产生快乐的感觉,快乐程度与成就大小的自我认知程度有关(如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由于他知道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当时激动得连香烟都差点点不着。如果他不知道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就不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完全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属于主观精神的范畴,与物质世界无直接关联。

成长成就产生的快乐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与外界(社会)无直接关联,笔者为此称之为“自省式”快乐。“自省式”幸福和马斯洛的“自我价值实现”产生的快乐具有相似之处,但内涵更为丰富。

与“需求满足型”和“社会认同型”不一致的是,人的成长和成就是没有穷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省式”快乐可以不断实现。

 

5. 三种快乐的相互关系

 5.1 三种快乐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不一样

“需求满足型”快乐相对最为强烈,但持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即“需求满足型”快乐强烈而短暂。如很渴的时候,喝上普通的果汁就犹如玉液琼浆。但解渴后,这种快乐的感觉很快就消退。这里讲一下笔者的亲身经历:笔者一群人(参加吐哈项目的师生)1991年夏天在新疆吐哈戈壁因车陷入遇险13小时(期间最高气温超过60C°,仅靠碱水维持体内水分而得以生存)被救后,笔者一口气吃了一个9斤重的西瓜。头几口,西瓜甘甜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但吃到后面就回归常态了。

“社会认同型”快乐相对也比较强烈,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如一个教师从副教授升到教授,会很快乐,快乐的时间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如数十天或数个月),之后,逐渐回归常态。

“自省式”快乐一般感觉不太强烈(当然不是绝对的,如裴文中发现北京头盖骨化石产生的快乐就无比强烈),但持续的时间相对最长,即“自省式”快乐总体细微而绵长。另外,由于“自省式”快乐是没有穷尽、可以不断得到实现,因此它是人生快乐的根本源泉。

5.2 三种快乐可以相伴相随

“需求满足型”、“自省式”和“社会认同型”快乐是可以相伴相随的。如一个美食家受雇来品尝一种他从未吃过的美食(或色香味更好的美食),那么他就可以同时获得三种快乐。

“自省式”和“社会认同型”快乐经常是相伴相随的,如球员比赛时打赢了、学者写论文发表了、完成科技成果获奖了等,就会在获得“自省式”快乐的同时,享受“社会认同型”快乐。但这两种快乐毕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方面,并非必然连在一起。如现实生活中经常有很大的成就不被认可或迟到认可的实例,也有很多没有很大成就但被社会高度认可的案例(通过非正常手段或社会评价不公正造成)。

5.3 三种快乐的层次

“需求满足型”快乐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后产生的,源头是客观物质层面,属于基础层次。“需求满足型”快乐虽然强烈,但很短暂。

与“社会认同型”相比,“自省式”幸福一方面与外界无直接关联,受控于自己,属于主观精神的范畴,另一方面也比较持久,没有穷尽。基于这两个方面,笔者把“自省式”快乐(幸福)置于快乐的最高层次。

因此,总体而言,快乐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需求满足型”为基础层次;“社会认同型”为中层次;“自省式”快乐为最高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是每个“自省式”快乐高(强)于“社会认同型”快乐,也不是每个“社会认同型”快乐高(强)于“需求满足型”快乐。如写成一篇普通的科技论文获得的快乐很可能没有获得一个国家奖来得强烈和持久;自己投篮入框获得的快乐很可能没有获得比赛冠军强烈和久远。但上述情况并不会影响三种快乐的总体层次。

 

6.快乐的根本源泉

根据前面的阐述,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要不断获得“需求满足型”和“社会认同型”快乐是比较困难的;与“需求满足型”和“社会认同型”快乐存在区别的是,人的成长和成就没有极限,“自省式”快乐可以不断实现。另一方面,“自省式”快乐的源头属于主观精神的范畴,是没有穷尽的,上不封顶(图1);而“需求满足型”快乐的源头属于物质的范畴,在小康之前,随着物质的增长,人的快乐感快速增长,但进入基本富裕后,“需求满足型”快乐与物质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太大的关系(图1)。因此,“自省式”快乐才是快乐的根本源泉。

 

物质和精神财富与幸福指数关系示意图.jpg

1 幸福指数与物质和精神财富关系示意图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图1),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以前(快乐-物质关系曲线出现拐点以前),物质财富的增长是增添快乐的主导因素;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以后(快乐-物质关系曲线出现拐点以后),快乐与物质财富的增长没有明显的关系,精神追求转而成为是增添快乐的主导因素。由于“自省式”快乐的源头属于主观精神,主要决定于自己的成长和成就及其对其中的理解(知识和智慧),因此,“自省式”快乐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自身。综上所述,人在物质需求基本满足后,快乐主要决定于人的精神追求后获得的精神财富(即人的成长和成就及其积累的知识和智慧),即快乐的真正主人是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可以是相伴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如人合法、合理地挣钱、做企业、经商成功后,既获得了物质财富,又获得了精神财富。但也有很多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矛盾的实例,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再次强调一下的是,快乐生活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255页。

2.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二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05381-1146521.html

上一篇:“新四大发明”之我见
下一篇:强身健体的四个“一”假说
收藏 IP: 106.39.12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