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ngp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ongpzh

博文

高校靠什么留住人?及中国科学家啥时候再拿诺贝尔奖?

已有 3941 次阅读 2018-10-14 23: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校刚公示引进了2名高层次人才,一名第二层次,年薪100万,安家费120万,科研经费500万,一名第四层次,年薪50万,安家费80万,科研经费100万。(哈哈,欢迎优秀人才赶紧来我们学校工作。)

      看着学校这么大手笔的引进人才,心里是高兴的,虽然不免有点心酸,自己进来的时候咋就啥都没有呢?没享受到学校的安家费,见习期还一年,一年内只有3000还是2000的工资。入职一年,居然还没有交医保。自己在学校的破宿舍里住了两年,最后屋顶塌了,实在不能住了,幸好找了女朋友,赶紧结婚走人。现在一个月交完五险一金能拿7000余,刚花了不到150万买了个二手房,月还贷款2000多。

       刚进学校的时候,入职教育,人事处讲的天花乱坠,拿国自然奖励20%,发SCI文章一区奖励多少,二区多少,2015年中的国自然、2016年发的SCI到现在没看到奖励的影子。

       以前学校的老师都有分房,后来的没有了,曾经有一块地规划要建教师家属院,后来也被领导拿出去置换了21亿,据说是全投入了新校区的建设,眼巴巴等待分房的老师们自然把校领导骂了个死,每天在学校的群里,经常会有人问租房、买房的事情,已然成为常态。当然,所在城市的房价,已经由我刚来时候的均价6、7000,短短四年内飙升至2万。

       有幸和省医的院长在一起吃饭,院长很有想法,说起他上任之前,省医有一名大夫,本科学历,但是腔镜做的极好,周边几省的病人都来找他做,可他在省医就是升不了职称,收入也就是普通,后来被上海复旦的附属医院挖了去,解决职称,解决家属子女,年薪百万起。院长说起,总是痛心不已,说政策死板、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光花大价钱引进人才却不知道留住现在已有的人才。

       这学校没人才?应该是有。最起码这一年我见了不少这学校的校友回来做讲座,都很优秀,这学校最起码是出人才的。我也认识一个本校的老师,在北京读博,读完博继续博后,就是不回来,把这儿的房子都卖了。还有一个博士,很有科研思维,很有想法,可就是没有个背靠的大树,升不了职称,换个教研室,居然领导还不让报职称,说你刚来,先让别人上吧。

     至于我自己,不说也罢。哈哈。

     回到正题,高校靠什么留住人?在这个房价飞涨、通货膨胀的时候,大家都似乎只是靠砸钱来引进人才,你100万,我200万,他300万,颇有点中国足球的意思。可能留住吗?引进的人才有归属感吗?如果连原来的教师都没有归属感,那引进的人才能有归属感吗?当原来的教师需要为生活苦苦挣扎的时候,需要为住在哪里苦苦琢磨,需要为孩子在哪儿上学费脑的时候,哪有神马心思去搞科研?可以说,假如没有升职称,没几个人想搞科研,就算是升职称,1篇5分的SCI还没有4篇中文管用,你搞科研啥用?

    靠什么留住人?其实很羡慕北大清华,最起码在很多年以前,他们就能在北京花十几亿为教职工建住宅楼,(虽然有人曾批评北大论资排辈分房的精神破坏了北大的精神)。不敢想象,如果北大清华的教师需要在北京为自己买房,北大清华能混下去?

     再有最近的诺贝尔奖,日本人又拿了,不少中国人痛心疾首,疾呼中国人何时能再拿诺奖?有人说中国人缺乏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又有人说这是胡扯。其实还真是缺乏,Shinya Yamanaka研究IPS的时候那可是几十种基因排列组合啊绝对的笨功夫以中国目前的晋升制度,几年一考核,有几个人会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当然,人家也有经济上的优势,刚看报道,日本教授的收入是日本各职业第二高,仅次于飞行员,中国,可以吗?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高校能给人以家的感觉,当不再为钱而搞科研,当搞科研不用为柴米油盐房子发愁,当中国人能真正为兴趣而科研、为好奇心而科研的时候,再拿诺贝尔科学家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9746-1140826.html

上一篇:王大元同志居然把我屏蔽了…^_^!!
下一篇:无知者的愤怒还是专业人士的高高在上?谈科普的重要性。
收藏 IP: 111.53.196.*| 热度|

9 郑强 宁利中 史晓雷 宋威 罗春元 刘建彬 雷宏江 张晓斌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