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songpe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aisongpeng 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导:前面即使是血路也要找到出路!!!

博文

研究生在做课题前如何理解研究背景!

已有 5402 次阅读 2011-4-27 08: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 office, style

如何理解研究背景

 

在从事任何研究之前,有充分的阅读,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充分的理解,是事半功倍的基础!

 

一、要理解哪些背景

(一)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可以用最简单的三句话概括“从哪里来的,来干什么的、到哪里去的”。在阅读和理解中要注意“对研究对象的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简称四定)”比如,现在宣晶晶在用的ACTH为例说明。

首先,从哪里来?

要搞清楚要研究的ACTH,这里当然最好是鸡ACTH,其本质是39aa的小肽(定性),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保守性如何?(涉及到肽及其抗体的选择)。那么,这个被研究对象从何而来(定位):也就是说其分泌的器官、组织、细胞是什么,编码它的基因是什么、基因结构如何、该基因如何进行表达调控,如何从基因转录成为mRNA, 如何剪切、如何分泌。这个肽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

其次,来干什么的?

简单点讲,就是指我们要研究的任何对象的生物学功能。生物学功能是其生物学结构为基础的,ACTH的生物学功能取决于N端的1-24aa,且在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而其免疫原性取决于25-39aa。一级结构搞清楚后,有二级或三级结构吗?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域是什么?其同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结构域又是什么?当其同特定的靶细胞细胞膜或细胞内受体结合后,会启动哪些信号通路,最终影响效应分子的合成、分泌等,发挥生物学效应。

在理解研究对象的生物学功能或效应时,特别要注意几点点:(1)一般而言,任何生物学效应实现的基本前提是配体(一般为研究对象)与其特定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2)要特别注意,生物分子的生物学功能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物质,在生物体内浓度不同,其生物学功能可能不一样。一般,一种物质有生理浓度、药理浓度、毒理浓度。而且不同浓度可能其生理、药理或毒理效应有差别。(定量的重要性!!!)(3)同一物质作用的空间不同,具体可表现为靶细胞(组织、器官)不同,其生物学效应也可能不同(定位的重要性!!!)。即使同样浓度,当作用的靶细胞不同时或结合的受体不同时,也可能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不同。(4)生命的节律性(或生物钟)是基本的生物学现象,一种物质的定量、定位可能存在时间差异,如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等,也需要注意(定时的重要性!!!)。

最后,到哪里去的?

生老病死、新陈代谢,是任何生命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都要遵从的基本自然规律。一种物质产生之后,必然会被消除!虽然,以前基础研究并不是特别关注,但近些年进展很快!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上面三个方面都被揭示清楚,如果是这样,就没有必要研究了,但多多少少有一些线索或参考。一般国内的文献和进展同国外比差距很大,要真正理解背景,阅读相关主题的英文综述是必经之路!!!

 

(二)事实基础   

前人做过哪些类似研究?试验是如何设计的,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是否回答了作者最初提出的科学问题或科学假说!讨论中,提示还有哪些研究还需要深入或探讨。

(三)技术基础

课题研究中涉及到哪些技术方法,有没有被标准化!!

一定至少从三个方面,将你将来打算采用的研究技术标准化:经典文献(最好是英文原始文献)、标准或经典工具书或手册、直接从事过该研究或使用过该方法的明白人!

一定要在试验之前,写一个标准操作程序SOP!!!并讨论,每一步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拟解决的办法!

 

二、从哪里获得理解背景的知识

(一)经典教科书或专著

    一般教科书或专著的可信度相对要大一些,但也不排除存在问题的可能,特别是国内的书,笔误或以讹引讹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二)科技文献

1.综述阅读   先阅读国内综述了结概况,然后再读国外英文综述。注意国外综述大多是长期在一线研究的大家写的,而国内很多综述是研究生写的。

2.研究性论文阅读

国内文献的可信度比较低。国外文献,虽然不能排除有问题的,但总体质量要高于国内,特别是德国、日本、欧洲和美国人做的结果可重复性相对高一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307-437708.html

上一篇:大学该干什么?--过来人的忠告和建议
下一篇:研究生如何制定研究计划!!
收藏 IP: 220.178.4.*| 热度|

1 文双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