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福仙人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xq 仙人掌,不畏酷暑,不畏干旱,经受着烈日的考验,不屈不挠地生长

博文

《科研四谈》之二:由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谈选题的创新性

已有 5002 次阅读 2008-9-26 13:47 |个人分类:科研论语|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主按:两年前,应教研室要求,做了《科研四谈》的专题讲座,这是第二谈《由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谈选题的创新性》。这部分的内容主要向同事们介绍了两篇如何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文章,但我现在找不到这两篇文章的出处了,在此,向两篇文章的作者深表谢意和歉意。如有人知道出处,请告诉,我必将在本博文中注明。

 

 

由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谈选题的创新性

一)一份高质量的申请书

2004年面上项目的申请书中有一份令评审人赞为开辟了新且比较重要研究领域的申请,其题目为《表达病毒蛋白的球虫表达系统的构建》(索勋,中国农业大学)。

(1) 选题的过程

  申请人长期以来从事鸡球虫病及其诊断与防制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该病每年给世界养禽业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有关鸡球虫病防治的问题,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也一直困扰着申请人。2000,申请人产生了一个设想,就是“若将新城疫病毒有保护力的蛋白的基因转到弱毒球虫中,再免疫鸡群,能否激发鸡群对该蛋白的免疫应答”。

(2) 立题思路

  我国向欧盟、日本等出口肉鸡屡屡受阻的两大原因:一是新城疫流行严重、二是抗球虫药物残留量较高。该项目旨在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以新城疫病毒F蛋白基因为导入基因,构建能稳定表达新城疫病毒F蛋白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北京早熟株,探索这种遗传修饰球虫接种鸡群后,能否同时激发鸡群抗球虫和抗新城疫的双重免疫应答。

(3)研究意义

     该系统的建立可能预示着一种新型疫苗生产体系的问世,即用活疫苗(活球虫卵囊)为载体表达另一个或数个疫苗用抗原——以真核生物球虫为表达系统表达重大禽病病原的疫苗用抗原,同时激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一苗两用或多用的体系。

(4) 专家评议意见

  该申请首先原创新性强,尽管文献报道有锥虫、疟原虫和弓形虫等原生动物表达系统,但是均为表达寄生原虫蛋白的系统,而本项目以球虫为载体表达病毒蛋白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设想出了一条研制疫苗的新途径;而且球虫卵囊内曾经发现过禽类病毒,因此外源基因在球虫内表达有可行性。

其次是为寄生虫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寄生虫与宿主共同进化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有着稳定的适应性,利用寄生虫作为表达系统,表达病毒、真菌、细菌或寄生虫蛋白,研究生命现象或控制重大疫病,拓宽了寄生虫学本身的研究领域,其成功或尝试对于寄生虫学研究有着很大的启发。

第三,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思维上的跨越,过去国内外的研究思路均为利用细菌和真核细胞表达系统来控制寄生虫病,而该申请反过来利用寄生虫为表达系统来控制病毒病,将来还可能拓展到控制真菌病和细菌病。

二)对选题创新性的启示与思考

1.必须对选题领域的国际研究状况有绝对的了解

要不间断地阅读文献,阅读原始研究论文的“观察、假说、实验和结论”,阅读综述性文献对这些过程的评论,包括否定性评论或肯定性评论,要能用批评的眼光研读任何一篇文章,那怕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或是Cell上的文章, 培养自己“建立假设”以解疑原有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的能力,同时又可通过进一步研读文献, 否定原有假说, 建立起新的、更合理的假说。

2.要注重凝练科学问题:

这是选题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应时刻注意自己研究工作中或读文献时感觉到的“不寻常”,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的引信,抓住它,并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琢磨它,同时提升、凝练其中可能蕴涵的科学问题,建立假说,才会有真正新颖的选题。

3.不要一味将别人的技术作为选题的卖点

在项目的选题时,不要一味将别人的技术作为选题的卖点,应着力于科学问题的凝练和选择。对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与概念、原理相悖的结果,寻求解决方案,会有更多创新机遇。

例如,RNA干扰技术,2002年美国10大科技新闻,它是一项干扰基因片断表达的技术。申请者利用这一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无可厚非。但最近每年大约有475项申请把这一技术与题目结合,很有牵强之嫌。他们反而忽视了基础研究重视的是“科学问题的研究”,其所用的研究手段应屈居次要位置,因为技术是人家发明的,其再先进也不反映你自己的“新”。

三)如何去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Ø    23个关键词,上 Pubmed 检索,看相关文献的有与无、多与少。

Ø    与别人交流,看能否给人予耳目一新、出乎意料、叛经离道之感。

Ø    反其道而行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930-40443.html

上一篇:《科研四谈》之一:谈谈文献阅读
下一篇:《科研四谈》之三:课题来源之泉----Swanson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