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min18129 采百家之所长,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唯吾之所愿。╰( ̄▽ ̄)╭

博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学生坠亡谁之过?

已有 3641 次阅读 2011-5-21 06:26 |个人分类:风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教育制度, 吃人, 悲剧, 解药


昨天,在科学网发布了一则坏消息,令人颇感心情沉重。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头脑应当保持冷静。因为死者血的代价,唇亡齿寒,换来的必然是活人的思考。

 

警钟敲响,如果“教育战线上的“硕果”是“炮灰”滋养下产生的 话,这的确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社会拿什么来给快要“不活了”的人提供一条活路?是 扮演“救火队员”的心理专家?还是新体制

 

现行教育体制下,往往是“听话者”进了好大学,“调皮者”进了蹩脚大学,“捣蛋者”进了社会大学,这套约束体制合理性就真的无懈可击吗?一味的听话就真的好吗?除了在考试方面的绝对优势外,好大学培养出学生的总体心理素质是否也保持领先优势呢?据印度的情况来推断的话,这一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如果谁做一下,关于品牌大学与非品牌大学学生之自杀率的比较便能回答这一问题。应该说“物竞天择”是动物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但人类比较特殊,尤其现代社会,不允许“人吃人”、“羊吃人”或者“三聚氰胺”吃人……,旧制度的疏漏导致吃人事件都会因新的制度的出现而终止,因为人命关天!所以政府一贯施行了防止恶性竞争救人的政策。比如校园里面就有心理疏导中心,贫困大学生帮扶计划等等。诚然,这些都是备受百姓们称赞的好事。而就我所知许多品牌大学都设立有心理疏导中心,她们的主要任务是排遣学生心理障碍,也能看到宣传海报和标语在醒目位置贴出。而实际情况是,这些中心业务不算兴隆,远不如学校食堂排队打饭,可以说是门罗可雀。是因为大部分同学们的心理都很健康吗?应当说,学校心理咨询老师他们对自己服务对象不愿接受指导的心理还没有搞清楚。我想,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还没有到“不活了”的地步”,许多情况是,真到了那一步,他们会想到接受心理辅导吗?看来,教育部的“强心针”疗效并不理想。是何导致校园自杀事件频发?仅仅是因为校方对学生心灵关怀“欠给力”?而我的观点,还是那句话,“旧制度的疏漏会导致吃人事件的发生”。

 

下文将尝试分析悲剧的内外诱因,并给出对减少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设想,期望能引起关注者的进一步讨论。

 

一、 “心魔”在作祟?

 

许培阳老师谈道:“人到最迷茫和困惑时,如果有人开导,就可以避过那一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而我却不敢苟同。“心魔”带给自然人的烦恼(马臻老师)固然存在,但它并不会致命。顶多,咱儒林界又多了个“范进”或者是“乔治.纳什”那样的特殊人物(若是后者,校方乃至全中国还求之不得呀)。遗憾的是,死者果断拒绝了外界的“救心丸”,选择了离开人间,奔赴了另一个世界。

 

人做出放弃自己对生命的决定,需要何等的勇气?就这样因为某些不如意而撒手人寰吗?为何不找些活的理由?比如,毕竟现在日子相比文革时好多啦!非人之人,亦仁人也!《肖申克的救赎》中Read没有赴Brooks后尘去死的故事启示:“不要轻易接受阎王爷的邀请函,给自己一条活路吧”,等等。笔者看来,恐怕这些理由是驱赶“大脑中死亡指令”,捍卫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吧。个人感觉,普通人都和Brooks一样,这最后一道屏障是脆弱的。一旦到了这个地步,生命就危险了。当然,更真实揭露其“自杀心理活动”仍需专业人士来做,小可(外行人士)在此只能点到为止了。

 

××××空白若干行,请自杀心理学专家补充×××

 

 

二、“体制化”是幕后杀手?

 

悲剧又发生了!这使人不得不联想到印度喜剧《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关于学生自杀前后的人物对白

———————————————————————————————————————

乔伊自杀前

 

乔伊(学生):主任,就快成功了。

主任:你的设计好了吗?你的设计好了吗?

乔伊(学生):主任,一个小小的延期。

主任:为什么,为什么我要给你延期?

乔伊(学生):我爸中风后2个月无法集中精力。

主任:你绝食了吗?

乔伊(学生):没有。

主任:不洗澡了?

乔伊(学生):没有。

主任:那为什么停止学习?

乔伊(学生):主任就快成功了,就回去看一眼,求你了

主任:星期天我儿子摔下火车死了,星期一早上我仍然授课,所以,别跟我瞎掰。我能同情你,但不能延期。

(主任拂袖而去)

 

———————————————————————————————————————

 

乔伊上吊自禁后

 

兰彻(大傻)这不是自杀,是谋杀

病毒(主任):你竟敢因乔伊的自杀谴责我?如果一个学生不能应对压力难道是我们的错吗?生活总是充满了压力,你会总是因此谴责他人吗?

兰彻(大傻)我没有归咎于你,我只是谴责制度,看看这些数据,印度每90分钟就有一个学生尝试自杀(难怪印度不搞计划生育,笔者旁白),有些东西完全错了,主任。

病毒(主任) 不能代表其他人说话,但这是全国最好的大学,我管理了这里32年,从28名到现在的第一名。

兰彻(大傻)这有什么意义呢?先生。这里他们不讨论新的思想或发明,他们讨论成绩、工作、定居美国。

病毒(主任):(勃然大怒)…

 

剧中许多同学都活得很累,有些人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逃避,为什么?归咎于校方缺乏心理健康指导吗?我想影片更多的是控诉教育制度缺乏人性化。我宁愿相信地大(北京)的逝者看过这部电影或许会改变轻生的决定,因为剧中一句“All is well”救了好几条生命。可惜现在来谈这些都已毫无意义。相信将来中国版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若搬上银幕,会是另一番情节,留给导演去想吧!

 

如果说,十多年前大学生吃香、研究生金贵的年代,不堪重负的是高三学生,现在应该是轮到研究生、博士后了。“不抱怨,活在当下”,人人都这样想行吗?然而,我的直觉是,问题既然存在,如果没有阻断其根源,它是不会自动消失的。“目前此案已经排除刑嫌。”这“句号”来得草率了些。“学役”压垮了70后的高三学生、80后的大学生,谁知道以后的90后会怎样?时代在变,各种劳役、杂役、军役、学役,都与当时制度脱不了干系。关于我国在21世纪初的高教大跃进,当初的照“单”全收的做法确实体现出官家的魄力,但也非完全可取,眼下这“单”也依然能够继续维持。而缓解“学役”所致负面效应的声音在日益增强,把这“单”做得另广大受众们满意,无疑成为管理者面临的当务之急。

 

三、真正的解药在哪?

 

在校读书期间那些计划内的课(60分万岁,100分浪费)让人“野蛮”,“为国家能够抵抗外辱”,也为实现“黄金屋”、“颜如玉”愿望(前一个理由更冠冕,后一个理由更由衷,呵呵),人人怀着功利心去学习,为争取获奖机会去买彩票,心底都埋藏着“赌徒”的种子,虽然内心罪恶感一刻也没有消停过,但“赌瘾”却越发占据了整个人的心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到哪里去了?局面如何被挽回以重新滋养它的后世子孙?当世如何才能构建唐宋那样的文化盛世?

 

在教育界,现行制度片面助长了对“野蛮”品质的塑造,忽略了对“文明”品质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精神文明未能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种缺少“文明”、一味强调“野蛮”教育体制下的产品,要么成为消音器(4傻:查图尔)那样的“猥琐男”(玩具),要么成为法尔汗(2傻)那样的“麻木哥”(呆具),要么成为栾邱(3傻)那样的“憋屈哥”(哑具),还有乔伊那样的“脆脆哥”(杯具)等等。这些哥们儿是“一群野蛮的赌徒”,都是我们现实人物常见的身影(如果他们愿意对号入座的话)。而大傻(兰彻)那样的“极品哥”是影片导演对中的理想化身,像“快男”那样的选秀活动恐怕都难以寻得(当然若让科学网专家们来组织一次网内海选,那就另当别论了)。

 

为什么我们身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来仅注重花十年的时间来“树木”是不够的,“百年数人”更可贵。我想,解药更应当来自对制度的开刀,“教育制度唯有在理性回归之后,才能让学生补上文明这一课,只有内外兼修,方能成其正果”,这才是衡量“教育政绩”标准。这方面,前文的印度电影给我们上了很好的启发,我因此赞同大傻(兰彻)的观点。人也有选择生死的权利,与其生不如死的活着,不如走为上,那些归咎于其个体本身的说法既不人道,也很片面。

 

关于解药,小可在此斗胆的给出以下具体“偏方”,不周全之处还需专家斧正。一方面,师生、委托管理者(校方领导)、上级政府部门的真心的交流互动,寻找问题症结。同学们怎样自发的快乐学习?怎样构建良性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全中国社会都应当要思考,怎样才能避免经济高速发展引发对和谐的社会冲击?避免走西方过去的老路(如“嬉皮运动”)。我相信,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百年树人的日子还远吗?

 

 

谨以此文,告慰那些轻率漠视重力的在天之灵。但愿我这贴狗皮膏药,能些许抚慰他(她)们在九泉下受伤的心。相信伽利略并不希望后来人以这样的方式去见他,愿身边自由落体的悲剧不再上演,Ame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605-446340.html

上一篇:品味“浅薄”之趣
收藏 IP: 220.249.103.*| 热度|

3 侯成亚 王水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