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期刊编辑没告诉你的那些事…… 精选

已有 8920 次阅读 2019-10-11 11:37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学术, 论文, 润色, 发表

编辑注:与审稿工作相比,编辑的工作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繁琐一些,尤其是寻找审稿人这一环节。本文作者 Manu Saunders 博士是新英格兰大学的一名研究员,并拥有一年的期刊编辑经历,她将在本文透露你未曾知晓的一些稿件处理步骤。本文首发于 Saunders 博士的个人博客:Ecology is not a dirty word ,经授权转载。


在 PLOS One 当了一年学术编辑后,我对同行评审的有了更多认识,包括一些基础的问题,比如:稿件提交之后会发生什么;为什么审稿时间比预期要长。

关于编辑这份工作

我曾经当了6年的审稿人,给30多家期刊审过稿,然而编辑的幕后流程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我曾多次给《英国生态期刊》投简历,想要应聘副编辑,结果都没成。其他期刊也几乎不招编辑。

一年前,我受邀成为 PLOS 的客座编辑。他们很满意我当时审的一篇稿子,正好这篇稿件的执行编辑中途有别的事,我就顺势补位了。再之后我就成了他们的正式编辑,说起来还要感谢这段经历。

在我当编辑的12个月里,经手了14篇论文,其中有两篇目前还处于 under review 状态。

通常的工作流程是,期刊管理办公室会给我发邀请,问我是否愿意处理稿件,这个过程,很像我作为编辑去邀请审稿人。有30多篇稿子我都没接,有的因为没时间,有的是论文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

就我经手的稿件,我做了一些数据记录和统计,当然,这些数据也不一定代表整个期刊。

稿件提交后,期刊会先初步筛选,再把符合要求的稿件发给多位编辑。最先接下稿子的编辑将对稿件负责,不过通常不是所有编辑都能“一呼百应”。下次你再遇到稿件提交后一直不送审时,就有可能是期刊还没找到编辑来处理你的稿件

  • 从收到稿件到邀请我接手平均要花:14 天

  • 在我之前被邀请的编辑平均有:22 人

  • 在我之前被邀请的编辑最多有:60 人

  • 从收到稿件到邀请我接手最长花了:34 天

找审稿人需要时间

我接下稿子后,就会开始找审稿人,通常要花几天的时间。我一般会先把稿子看一遍:一来评估稿件是否达到送审标准,二来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选。

受邀的审稿人有 6 天时间来做决定,如果时间到了没收到回复,或直接被拒绝了,我就会给其他备选审稿人发邀请。

  • 总共邀请过的审稿人:49 人

  • 单篇论文平均要邀请审稿人:4 人

  • 单篇论文最多邀请过审稿人:10 人

  • 拒绝率:33%

  • 接受率:49%

  • 无回复率:18%

  • 平均回复时间:2.6 天

审稿人拒绝邀请是常事

作为编辑,期望审稿人们拒绝邀请可以更快更明确,这样编辑也能争取时间去找别人。我也听说有人收到审稿邀请从来不看,直接删掉。真诚建议大家别这么干。你花5秒点一下拒绝键,可能一不小心就推进了某个科研项目。

欢迎审稿人推荐其他审稿人

我很感谢那些给出拒绝理由的审稿人,比如在休假、放育儿假等等。虽然我们不强制要求审稿人给个解释,但我自己更倾向于找那些善于沟通的人审稿。另外,我们非常鼓励推荐别的审稿人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拒绝我审稿邀请的16个人里只有4位这么做了。

审稿人需要更长的审稿时间,我并不介意,只要审稿意见透彻合理

PLOS 系统里默认的审稿时间是10天。我觉得对一份细致的审稿工作来说时间有点短 ,所以我找的审稿人都有14天的时间。如果你需要更久,可以跟我们沟通。最怕有的审稿人审着审着人就不见了,我们给他发通知/提醒也不理人。只要你有合理的解释,我们都乐意放宽几天时间,不会因此就取消你的审稿资格。谁都有碰上麻烦事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跟我们开口。

审稿人们是谁?

作为编辑,我的首要任务是找到和论文内容最匹配的审稿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会有意识地考虑女性和研究新手。到目前为止,我找的审稿人男女比例对等,其中还有不少审稿能力优秀的科研新手。

  • 受邀的男审稿人:24人

  • 受邀的女审稿人:25人

  • 有终身教职的审稿人:16人

  • 无终身教职的审稿人:33人

找审稿人背后的数据也挺有意思的。我发现女性最容易忽略审稿邀请;没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最容易接受邀请。其他数据都很平均。

  • 没有回应:6名女性,3名男性;3位有终身教职,6位无

  • 拒绝邀请:7名女性,9名男性;8位有终身教职,8位无

  • 接受邀请:12名女性,12名男性;5位有终身教职,19位无

感谢所有接受审稿邀请并付出智力贡献的审稿人,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期刊工作人员!希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还会继续见证这些数据的变化。

意得辑| 《科学深度编辑》助您发表高影响力期刊~ 

详询 www.editage.cn  

微信关注【SCI发表辅导】免费获取《科研写作资料包》

订阅号二维码.jpg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201503.html

上一篇:“不可复制”危机是否真实存在?Nature 调查概览
下一篇:双盲审稿跟透明审稿都有优缺点
收藏 IP: 180.169.148.*| 热度|

4 张学文 迟延崑 黄永义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