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历史 文化1:与刘炜等老师聊元氏县和封龙山

已有 3505 次阅读 2019-2-18 13:27 |个人分类:历史 文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文化, 历史, 古迹, 旅游 健康学

感谢刘炜先生收集的有关元氏县的资料! 下面聊些元氏县和封龙山的事。

我有比较清晰的记忆大约是1945(5)以后。那年日本投降,我的家乡解放了。那时,不是保护文化古迹和文物,而是谁破坏的文物多谁是英雄(破除迷信的英雄)。所以在自己的童年,根本没有保护文物的理念。我学的是物理,工作是研究生物医学工程,与历史和文物没有一毛关系,所以在历史和文物方面完全是门外汉。下面说到的这些事,基本上都是30岁后回家探亲时道听途说的,没有经过考证。可能有的是真的,有的不正确,有些是传说,只当与刘炜先生及大家聊天,不要当真。

元氏的来历:赵国国王派了他的一个名叫“元”的儿子去管理我们家乡那片地方,后来这片地方就被称作“元氏”。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了,所以元氏县申请成为千年古县。

元氏县城:我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建的,但知道它的外墙全是用石头砌起的,里面是夯土,很结实。日本投降不久,附近的几个县都解放了,唯独元氏县城的魏永和指挥国民党军队不投降。因为石头城墙很坚固,解放军围了几个月也没有打开。据说在围城后期国民党常给城里空投给养,有时投的不准,落在城外,就成了解放军的给养。直到石家庄解放以后,派了大部队,工兵挖地道到城墙下面,炸开两个大豁口,才打进城去。可能在县城中,用石头砌成的城墙很少,若不拆现在肯定是文物,可惜没有几年就全被拆了。

关于三国时的常山赵子龙,我听说的是:他出生在现在的正定附近,但他在跟随刘备征战以前,是在常山郡当个小官,就是说赵云当时做官的地方是在元氏,是从元氏这块地方走出去的,所以说常山赵子龙也与元氏有关。

封龙山座落在元氏县西北部,封龙山的意思是把龙封锁在这里。有时也叫飞龙山,是从外地飞来一条龙的意思。此山南面和东面属元氏县,北面属获鹿县(现在的石家庄鹿泉区),山脚下到石家庄中心约10多公里。

封龙山南北约5公里,东西大约8公里。这么个小山,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至少我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见到。下面是从百度上搜索“封龙山”词条摘抄的一段:

封龙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1]  ,这里既有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又有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在我国文化史、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说封龙山是大禹治水时,大禹为了降服兴风作浪的蛟龙,给黄河流域的人民造成灾难,将蛟龙锁封此山上,从而得名封龙山。包括山上的黑龙洞等都与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关。

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早在唐代《十道志》中就被列为河北名山。以封龙山历史文化而论,汉代李躬、唐代郭震、姚姚敬曾讲学于此山。五代以后,书院文化兴起,真定名士、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李昉与学者张著在此创办学院,奠定了封龙山在河北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到北宋,见诸记载的河北书院仅有三处,全在封龙山中。元代著名学者、数学家李冶在此著书讲学,时有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教育家张德辉在此讲学授业,人称龙山三老。他们在此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使封龙山成为河北古代教育胜地之一,不仅名冠燕赵,而且声气播海外。封龙山景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0%~90%之间, [2]  树木葱郁,泉水清爽。

在网上还可以搜索到更多有关封龙山历史文化的内容。除此以外,我还听说过一些在网上搜索不到的、涉及文化的地名或遗迹。

再说一下上面提到的汉碑。五通汉碑中现在只存留两通。其中一个曾经被遗失,是后来被发现的,据说发现后当时的县令认为它很有价值,下令搬到县城。去搬运石碑的人看到石碑很重不好搬,就把石碑砸成了两段,所以那块石碑是不完整的。

现在唯一一通完整的汉碑是原来在我的老家苏庄村的《白石山君碑》。我知道的情况是:在我们苏庄村北有个石英石很多的山,因为石英是白色的,所以称为白石山,因为山坡比较陡,我们称为白山坡。在此山脚下古代曾经有个庙,叫白石山君庙。白石山君碑就是为建此庙刻的石碑。因为石英石是晶体结构,风化过程常有比较大的石块从山上滚下来砸坏白石山君庙,后来在白石山西面的小山沟的对面修了广化寺,白石山神君碑就放在了广化寺中,可能是一直放到解放,文化大革命时可能是为了保护, 把它运到了正定。后来还回元氏县,现在保存在封龙山中我们称为石堂的地方。

最后再给大家提个醒,就是如果大家去封龙山旅游,可能比较失望,因为上面说的很多内容只剩遗迹,甚至连遗迹也找不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458-1162825.html

上一篇:健康学44: 昼夜节律的作用
下一篇:历史 文化2:石家庄封龙山脚下别墅区最新状况
收藏 IP: 117.10.95.*| 热度|

4 刘炜 杨金波 王从彦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