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ixianghao 新闻存档

博文

赵文津院士:“出成果出人才”是核心目标[原稿]

已有 3729 次阅读 2011-8-15 11:41 |个人分类:科学与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经费分配, 出成果, 赵文津, 出人才

这是发给编辑的版本,没有今天时报刊发的简洁,但个人更愿意在这里分享一下老院士原汁原味的表达。
赵文津院士:“出成果出人才”是核心目标

科研经费改革是个大问题,现在花钱太多,出不了像样的东西。许多人为此揪心。科学技术研究是为了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反而有点不太清楚了,甚至是糊涂了,好像首先完成花钱任务,写些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文章”。其实国家投资研究开发的费用求的不外乎是两个方面,一是出成果,二是出人才。

中央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问题是根本问题。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解决国家重大发展需求,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要靠人才(当然也要有经费和领导)。中国现在有的是人才,很多人到国外就干得很好,在国内怎么就不行了呢?问题就在于,我们没有很好解决如何评价人才和如何依靠人才的问题。依靠人才就有个管理问题。有能力的人,大多有一些独立的见解,喜欢独立思考,但往往不受重视,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专家如马寅初、梁思成、黄万里等是一些很有影响的例子。

科技攻关靠的是专家,不是行政领导。可现实不是这样子,有的时候搞攻关,不是以科研人员为中心,而是以行政领导为中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选好专家后,行政领导就放手,不干预业务工作,真的是在当好后勤部长,那是好经验啊!现在多数是行政领导在指挥一切,干不好,就得靠弄虚作假,誇大成绩,否则就要影响他的政绩,影响提拔了。领导本来是领导,是评论员,现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评论员,什么专业领域都能发言,有的还要替代专家,指挥一切。这样做,哪能干好工作啊!

这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特别重视,好、不好的成果一样评好,只会使研究工作水平日益下降;唯论文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刊物上发表,都一定就是好,有水平,有用?!我就选过多篇《科学》《自然》上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还是问题多多的。再说,论文并不是成果本身,它仅仅是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编委也不是圣人,对论文都能评好,评准?别迷信!要认真评好成果,把好评审关。现在半外行也敢充当专家作评委,真可怕!现在发表一大堆的论文,究竟有多少是有用的?国家花钱搞科研是要得到好的成果,不认真评审成果,又如何知道哪些是好的呢!

现在企业出资开展的研发项目对成果评价标准明确,不会作无效益的投资。当然,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为搞关系而做的一些“投资”则另当别论。

国家出资为的是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管科研经费的人,只管完成花钱计划,而不管取得成果的好坏,又如何能把住科技管理关?现在是花了很多钱,论文数天下第二,但是又都說大成果不多,说明有关领导部门对成果本身好坏是不重视的。要是重视取得好的成果,就要认真仔细地改革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现在的管理办法太坏,不改是不行,早改国家早受益。要实行分类管理。少搞些报表,少为项目申请而不断填写报表,搞无用的计划,科研人员能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上,放在创新上。要知道国际上科学技术竞争是很激烈的,科研人员为国家、为民族、为科学事业发展是会奋力拚搏的,国家鼓励他们的拼搏奉献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就是他们极大的动力,会调动科技人员的真正的积极性,而这才是搞好创新性科技工作的根本保证,靠严格计划行事,并不能激发出创造性的劳动。当然也要保证科技人员一定的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现在这种功利色彩极强的分配制度与创新劳动很难协调。

科研人员现在费了很大的劲申请经费,而得不到支持的是多数。而有的人项目特别多,搞不过来,整天忙于交差,应付,这不是搞科研,这是走过场。

科研人员有时候得到点支持,滋味也不好受。我就经历过,一个项目,老早申请了,到了年底1223日财务部门通知你立项了,还没有开展工作,25日就要你出研究报告,可是1230经费还没有划拨到位。你说这叫什么管理?这是对科研工作的极大摧残。该给经费的时候没给,过了时候再给你,几天要你出报告,这不是逼人造假吗?

科研经费要改革,就要一切工作围绕着出人才、出成果这个核心目标来组织。不解决人才的识别和成果的评价问题,即便我国的科研经费占到GDP的比例有了更大的提升,实际效果恐怕也不乐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99-475357.html

上一篇:吴昊:“两弹一星”的创新之争
下一篇:中科院院士二轮名单明天见报,又出新闻了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4 王季陶 苏德辰 liguoshuai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