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舞高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ranelover GIS 水禽和湿地保护

博文

儿时的记忆:知了猴

已有 6279 次阅读 2014-8-14 15:1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儿时记忆, 知了猴

  儿时最美好的回忆就是吃上老妈炒的知了猴,香喷喷的一大盘端上来,迫不及待的的我和妹子马上就会哄抢一空,甚至会为多吃一个猴而大动干戈。随着离家求学,后来又定居在了南方,现在想想竟然有十多年没吃过了。
   知了猴,学名蚱蝉,实际上山东那边方言叫“解了猴”。“解了”是拟声,“猴”是因为其高超的攀爬能力。
要吃知了猴并不容易,为了凑够一盘要付出很大的辛苦。因为羽化前的知了猴是躲在泥土的深洞里的,洞深甚至会达3米。那要怎么抓呢?
   抓猴有两套战术,第一套是窝里逮。在知了猴出洞前会在洞口扒出一个极小的洞(可能是为了通气),这也是我们能找到它的唯一线索。抓猴的首要工作是找,在经过一番仔细耐心的搜索,找到洞口之后,要极其小心的用铲子将洞口扩大,然后迅速用小树枝之类的东西摁住知了猴(现在想想那活有点像排雷),否则它腿一松就掉到深洞里去了,如果你再想把它挖出来就比登天还难了。想想看拿把铁锹挖一个1米乘1米乘3米的坑是什么工程量。这套战术效率很低,一则那个小洞实在是隐蔽,二则知了猴很警惕,一有什么动静就往洞里跳。所以我们多采用第二套战术。
   而这第二套战术可称作是待猴离洞,树上抓。这是利用了知了猴的另一个习性。知了猴的羽化过程,也就是蜕皮变成会飞的知了的过程,必须在树上进行。通常会是在天刚黑的时候,一般在7点-9点,知了猴会从地上的洞里爬出来,选择一棵较粗大的树爬上去,而这个爬的过程就是我们实施抓捕的最佳时机。不需要什么技巧也不需要什么力气,只需要拿着手电一棵树一棵树查看便是了。我记得我的最佳战绩是一晚上抓了五十个。
   我妈为我准备了一个特制的土陶罐,里面放了盐水,抓了知了猴清洗干净之后就放进去腌着,等凑够了才煎了给我们吃。这个过程很漫长,有时候要一两个星期也未必能凑够。于是上学、放学的路上,黄昏后的小树林,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奋斗的战场。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我竟然没有在夏天回过老家,也就没有机会再次忍受知了的聒噪,当然也没有机会品味那美味。



网上买的,呵呵,自己油炸的,味道依旧,美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956-819485.html

上一篇:咬铅笔也超铅,官员是猪啊
下一篇:2014年8月18日,一个新的开始
收藏 IP: 221.213.45.*| 热度|

7 陈楷翰 朱伯靖 罗汉江 杨正瓴 李方和 王修慧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