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junyan

博文

续谈“ 中美科研的差距” 精选

已有 8473 次阅读 2012-8-30 14: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话题与关注,但是还是有很多未尽的话语,即使有点啰嗦,我想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讨论一下,正如我们会经常讨论一些体制的问题,体制的方面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改革,而有些个人能够改变的东西倒是需要我们大家先行起来,这也是我今天花一些时间和前辈、同行或者后来者一起讨论下。
    因此在这不会太多讨论体制问题,这是个太大涉及太多而且短期改善需要从上而下的工程,再次重点说说美国科研环境与技术的使用。
    记得科学网上有老师提到为什么中国没有好的生物仪器公司,虽然不全对,但是却是反应了当下的情形。应该按照当时政府的宣传,21世纪是生物世纪,各大院校争相开展生物院系,但是这么庞大的教育体系下的产品最后很多成为了国外生物技术公司敲开国门的先锋。可能一方面是我们基础薄弱,另外一方面本土制造上总或多或少因为成本与市场的问题而不愿意投入研发,特被是中国作为仿制大国,有谁愿意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研发的产品最终成为仿制品的牺牲品呢?所以这点又涉及到体制问题,在此也不赘述了。
    但是和生物相关的试剂产品研发的落后则有点让人太失望了,毕竟这块的投入还是研发周期以及使用面都相对于仪器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我今天向多谈的,可能国内在科学院读书的同行也有体会,很多实验室不会在普通试剂配制或者一些实验前期准备上耗费大量的精力,自然也有时间去看大量文献和思考课题,无形中提高了效率。在美国,大凡实验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学生都不会去为实验耗费这些精力,而可以集中于课题的设计以及方案的优化。其实本人有时候也会花点精力做配置简单的试剂,有时候也不是太习惯过多的kit,但是等自己计算下时间成本与一些费用,其实相差倒也不大,可是个人的解放又岂是简单的一些资金所能衡量的。这样个人也有时间去努力看文献,多有时间参加一些报告会,其实国内这点的改变应该不大,因为科研这块的投入不少,而在耗时的前期准备材料工作完全可以由一些小的生物公司完成,既让学生解放出来,也给一些小公司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科学技术共享。这点在美国感觉还是比较好,这边很多PI保持着最新文献更新的习惯,因此会时刻关注着自己研究方向的动态,哪怕是很多热点,但是轮到所求质粒、课题设计探讨等等问题,大家都愿意共享,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课题或者研究方面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他们这个时候既是竞争对手,更是惺惺相惜的朋友。这点在国内有点太难,或许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而且有时候海归本土化之后一样的严重,因此是否需要我们时常去反省,科研不应该是一个人成名的基石与工具,而是推进整体发展的动力,或许我们可能放下一个成功的小我,去成就更多的同行者。对于国内的科研技术共享平台而言,仪器共享这块应该说目前的感觉差距不是太大,而思想的碰撞还需要改善,而这种软实力的提高是目前大量海归者和本土大牛应该可以改进和创造的。
   另外想谈谈革新,其实美国倒不是革新的沃土,很多时候实验室更愿意严格遵守protocol,而在中国,我们有时候习惯来一些改进,但从此意义上而言,我们更愿意去尝试,只是害怕失败与成本计较的尝试往往是事倍功半,学校如此,企业也一样,因此我们失去了原创性的东西,或许也与我们的教育有关。还是拿我现在稍微了解的一点,关于动物实验,我们这么多年还是在宏观动物模型上开展一些临床前的研究或者一些基础研究,而在美国很多动物实验则更强调一些基因或者组学的变化,他们对于动物背景的研究保证了实验的科重复性,而国内这方面的忽视往往导致结果的差异性。他们在动物模型上的领先,也源于这些科研者愿意去尝试,而国内纵使发现了新的一些基因,想在动物体内开展相关实验的想法都不是太多。成本?还是文章周期?或许我们太多的顾虑阻碍了尝试的念头,最终只会步步落后。
    最后想谈谈就是学生学术群体的问题,这点在国内似乎有点官方性质的比较多,而在美国比较好的研究院所,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学术团体,这边习称journal club,而且很多时间要么是比较早,要不安排在中午,早上精力旺盛,并有咖啡相伴,中午有一些免费的食物,既有物质的满足,更有一些知识的提高,我想这点在中国还需要官方增加经费并放手学生自发组织,也许这些改善不是几年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人愿意去做,我想凭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还是能够逐渐缩小差距。
    啰嗦了这么多,也是希望我们的很多成功的前辈和海归者以及愿意改善中国科研环境的朋友们为我们后面的同行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在此声明本人只是以外行,把科研作为生存的本领而已,算是班门弄斧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771-607475.html

上一篇:中美科研的差距在哪里
收藏 IP: 108.95.142.*| 热度|

8 高莉 林鸿刚 肖振亚 蒋迅 唐常杰 GW88 ahsys suro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