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junyan

博文

城市垃圾沼气净化处理的一些想法

已有 4571 次阅读 2009-10-7 20:0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城市垃圾, 沼气处理

                         城市垃圾是否可以沼气净化处理的想法

       小记:近来实验很多,又有一些会议参加,因此很久没有更新我的博客。其实近来也有不少生活上的感悟和想法,因此我想再后期的一些小文章中写写自己对于城市建设的一些意见吧,毕竟这是自己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希望这个家园会更加美好。

       很久没有在学校外的武汉市其他地方呆过了,虽然武汉大学号称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但是到处的纸屑和生活垃圾让我不以为然,也许美丽总是有所瑕疵。但是一个大学如此,一个城市估计也好不到哪里了,我自己心里有所疑问,为什么城市的卫生在进行了一系列的美化和政策引导后还是显得有些困难。

       街道上是灰尘和垃圾,特别是站牌旁边的垃圾夹杂着路边水道边的垃圾,着实让人感觉这个城市的规划和卫生层次了。在武汉呆了11年了,不能不说对这个城市有感情,希望其变得美好,但是好像这个愿望确实太难了。特别是一些新修的人行天桥,到处可见垃圾,不由得怀疑这个城市的文化和素质。

   几天前爱人从外地回来,约好汉口见面。我在折腾了2个多小时的路程后到达了武汉还自以为豪的经济中心,结果一样是在公园的旁边发现一个充满恶臭味的垃圾堆,苍蝇正在美餐着。看着此情此景,犹如一幅美丽画卷上的疤痕一样,不能不让人痛心。

        去过很多地方,也有卫生还不错的城市,但是总体上感觉都有一个弊端,灰尘多,垃圾多,臭味多,处理不及时。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开会时了解到沼气开发的技术问题和农村目前沼气逐渐开始有所应用的情况。当时就想到城市目前是否可以考虑对垃圾进行沼气净化处理的处理方式呢。

      首先是目前沼气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应用的能力。

     其次是沼气处理比较绿色环保,对于农村开发可以,在城市应该更有前景,这个工作可以吸纳一些企业参与,也可以政府负责,由区级单位和社区单位等不同层级管理。我自己也有一些设想,随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技术人员的注意和参与。

       沼气处理可以采用就近处理的原则,这样可以节省大量垃圾车辆的使用,同时垃圾可以及时处理,避免了垃圾的二次污染和二次垃圾的产生;同时沼气处理垃圾能够节省场地,这些沼气垃圾处理 池可以就在原垃圾箱出建立,根据不同垃圾建立不同的沼气处理设备和装置,并可以进行绿化带的形式与生活区隔离,既安全又美观。

      沼气池发酵来源物主要是生活垃圾,一些小区的落叶等,这些资源可以就在小区定点垃圾堆收集,不用二次运输,节约人力物力。

       关于沼气池的地点选择问题,对于小区而言,沼气池的管理可以采用小区居委会负责制,不会额外增加工作人员,并通过这些服务小区居民的工作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对于一些公共场所,也可以采用一段距离集中处理设置沼气池的处理方法,并在这些地方进行绿化隔离。

        沼气池所产生气体可以用来发电,这些电的主要用途用于一些非生活用电,但是可以作为社区或者小区街道亮化工程使用,也可以作为居委会办公用电使用。而公共场所的沼气产物,也可以作为一些辅助亮化的备用设施。

       于沼气池一些需要处理的废弃物,可以采用定期疏通管理的方式,这些不能被利用的物品既可以作为科研材料,也可以集中处理,避免了垃圾反复多次处理。

        也许这些想法很简单,但是如果能够把复杂的事情慢慢简单处理,然后又逐渐向前推进,未尝不是一件幸事。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前天看到一则鲁迅先生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事情,如果目前国内科研和一些行政工作者能够保持一份平和和稳重的心态,或许我们与别人的距离会逐渐缩短;至于目前全国上下都在打着的口号:绿化、文明、环保、森林城市的建设,能够从很多小事情做起,或许对于广大老百姓是有利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些口号和面子形象工程上。

      是为记,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环保不是行政,环保不是口号,环保也不是钱才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从小事情做起,而官员能够摆正位置,不再仅仅以创收为指标,而以最小成本绿化开始才是老百姓的福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771-260313.html

上一篇:国学大师离去后留下的思考
下一篇:城市交通建设是如何设计的
收藏 IP: .*| 热度|

1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