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寻找或创造机会薅社会羊毛 精选

已有 5036 次阅读 2018-10-22 08: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环境保护, 污水处理, 提标改造, 社会成本, 企业负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全国各地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最近,我作为专家参加了一个地级市的污水处理厂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工作,从这些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看,工厂运行状况良好,出水水质都能达到国家的一级B排放标准,且出水的绝大部分指标也能达到国家一级A的排放标准。

由于国家提标改造的要求,原来这些污水处理厂,都是多年前按一级B标准建设的,现在全部要求提高到一级A的标准。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做适当地改造,应能达到新的排放标准,且投资省,将来运行成本的增加也较低。当天看的三座污水处理厂,都建设在城镇的郊区,厂区面积较大,完全可以增加一些用于提标改造新的处理设施。但听他们介绍,这从一级B提高到一级A,政府相关的水务部门,要全部承包下来,由当地国有公司总包这一级B提高到一级A的工程,要在现有的污水处理厂旁边,重新征一块地,专门建设一座为一级B提标到一级A的污水处理厂。

专门新建一座提标改造的污水处理厂,污水需要重新泵送提升一次,且要安装相应的输送管道,新工厂又要新招一批员工,这多一级提升,多一帮人马操作的废水处理,每吨水处理成本至少增加0.60.7元,若在原来的污水处理厂作适当的改造,也许处理成本只要增加0.10.2元即可达到提标的要求。采用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吨水处理成本就会增加大约0.5元。整个地级市的污水处理量每天约300万吨,每天多支付的费用高达150万,一年多支付的提标改造运行费用将高达5亿元,且以后必须年年支付!

在地表水丰富的地区,对中水回用的需求不高。若建设一座废水深度处理工厂,并将处理后的废水作为资源,且回收水资源的成本,远远超过新增的处理费用,这是一个好方法。但作为中水回用最广泛的绿化用水,在地表水丰富的地区完全可以直接抽取河水来满足绿化要求,故中水回用的用途有限,而这多增加的深度处理成本,必然作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在全世界横向比较,我国的行政支出的比例算比较高的。一些工矿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我国的标准也算比较严。以前在标准比较严的条件下,仍产生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甚至有些地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为了GDP而放任一些行业的污染。随着国家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中央环保监查,“回头看”等强化环境执法的措施,许多地方的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已得到扭转。当然,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增加,反映在一些化工产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有人统计,我国的汽油与柴油售价,超过50%是税收,企业的税务负担是相当沉重的。

现在政府一直宣传要减轻企业的负担,以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过高的行政支出,各种各样的额外费用,最终仍要企业来承担。直到达到某个临界点,企业做不下去而倒闭,或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地方,这样留下来的企业就减少,减少的企业又要分担更多的税收与费用份额,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现在,已有不少企业将工厂搬到东南亚一带,留下来的工厂,也要面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员工的工资不断要求上涨的压力。而国内的一些行政管理部门,或一些国字头的企业,总想寻找机会,或创造机会薅社会的“羊毛”,给自己的单位创造一份更大收益,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运行成本,这增加的社会运行成本,必然会落在各个企业的头上,使中央要求降低企业的负担成为一纸空文。

当年在延安,毛主席提出精兵简政的口号,使党的事业得以发展和壮大。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政府提出了减轻企业负担的口号,并强调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国有经济在国计民生中的主导地位是要保证的,但为了一些地方利益国字头的企业,大幅增加社会的运行成本则是不可取的。若以国企名义薅社会羊毛,受害的仍将是更多公众利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142148.html

上一篇:如释重负,这问题压了我十多年!
下一篇:我开发的这项技术该是世界首创了
收藏 IP: 183.236.9.*| 热度|

21 王庆浩 黄仁勇 朱晓刚 简磊 肖小敏 郑永军 陈楷翰 武夷山 李学宽 冯大诚 赵建民 李志俊 宁利中 李毅伟 谭庸桢 崔树勋 梁洪泽 张晓良 郭景涛 chenhuansheng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