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光速(9):波动的胜利(下1) 精选

已有 5372 次阅读 2014-5-23 20:41 |个人分类:高级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相对论, 光速

(9)

当法国军队通过村子的时候,Arago兴奋极了,他时时刻刻都要混进队伍里,要去战斗。(这一点废人甲YC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完成的。)最后终于给他逮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有五个西班牙骑兵在撤退的时候,落了单。Arago赶快捡起了地上的长矛,向一个当官的脸部刺过去。对方没有留意,被划伤了,赶快拿出刀准备教训一下这个小屁孩。结果,乡亲们闻声赶来,将几个西班牙兵抓了俘虏,当然,7岁的Arago也声名鹊起。

所以,物理学家总是些有点病的人,他们对战斗总是有莫名其妙的渴望。他们或者捍卫什么,或者反对什么,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实力和外界的压力。(http://skullsinthestars.com/2012/01/16/francois-arago-the-most-interesting-physicist-in-the-world/

Arago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在光学上,他因为参与了关于波动理论建立的所有重要战斗而被铭记。

(10)

1810年,Arago决定测量光行差,以便检验牛顿的关于光的微粒假说(corpuscle theory of light)。

现在我们详细说说,牛顿是这样看构成光的corpuscle的:这些corpuscle极为细小,由热的东西发出来,运行速度极快(提醒一下,在牛顿写他的《optiks》的时候,Roemer已经测量了光速。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82377.html)。这些corpuscle和其他别的东西一样,也会受到类似万有引力的吸引力,并且在引力的作用下,沿弯曲道路前行。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光走了弯曲的路径,那是因为光太快了!但是,按照牛顿的想法,有一个现象正好说明光是受引力作用的,那就是光的折射。当光从以太中穿出进入空气,那实际是以太和空气的之间的引力平衡,因此进入那一刻,由于引力的巨大作用,光垂直于界面的速度分量突然就加大,光的运行路径突然拐弯,就折射了;同样的道理,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也会出现类似的偏折。反过来,如果光从密度比较大的物质进入密度比较小的物质的话,光就会在分界面垂直的方向上减速,发生与前一类折射完全不同的折射:光的折射角比光的入射角要大。(Newton,Optiks,4th ed,p371,只是说吸引力,不一定是Gravity。)

简单地说,光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光的速度将加大;而折射现象,实际上是个粒子速度改变的现象。

所以,Arago推论,如果远处的星星在动,而且星星的巨大质量对光有吸引力的话,那么不同的星星的光到达地球的速度应该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速度虽然比较难观察,但是如果让光通过密度比较高的物质,我们自然就会将这个不一样的速度的效应放大,最后就可以观察到光行差对不同星星结果迥异。(而至于Arago为什么会相信远处的星星在动,那是他相信了Michell和Blair的理论和工作,见Christoph Lehner.etc,

Einstein and the changing worldviews of physics ,Ch2,p27-29)。

这个效应的放大器非常容易选,那就是棱镜,既然牛顿用棱镜可以折射出七彩阳光,那么棱镜也可以用来放大牛顿所谓的“速度加大“的效应。因此,Arago将棱镜放在望远镜上面,先测量一次星星的光,记下星星在天球上的角度位置;然后,再取走棱镜,再测量一次同一颗星星的光。同样记下星星的角度位置。将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看一看两次测量结果的角度差。

结果,很不理想。Arago比较了不同星星相应的角度差,发现这些角度差的差异只有18‘’,远小于仪器的测量误差。看来光的速度没什么变化。(G. Spavieri and G. Contreras,IL NUOVO CIMENTV,V91B,N2,Feb.1986)

(11)

至少,牛顿的假说非常值得怀疑。

而那时已经传到欧洲大陆的Thomas Young的学说,也不太靠谱。因为在Young的波动学说里,以太是太空中唯一可以传递光的波动的媒质。为了对付各种物体在太空中运动而不至减速,Young只好和牛顿一样假设,以太如果碰到密度比较大的物质,比如水或者玻璃,它将渗入水或者玻璃中,和他们一起移动,那所谓光行差现象,只要穿过了足够厚的高密度物质,就会消失掉。但是在Arago的实验中,光行差依然存在。

Arago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找了个相对地球有高速运动的星体应该发不可见光的勉强解释。(http://skullsinthestars.com/2008/07/05/what-a-drag-aragos-experiment-1810/

(12)

1800年代的法国,光学理论的蓬勃发展,有一个重要起因—18世纪末,英国化学家William Hedy Wollaston(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Hyde_Wollaston)已经通过矿石的研究,肯定了Huygens对冰洲石(Iceland Spar)的结构的解释,即认为冰洲石的“分子”是椭圆形,所以对光有双折射的现象。(图1)所以Huygens的理论又被从故纸堆里找出来,Laplace(http://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Simon,_Marquis_de_Laplace)还把它翻译成了法文。(Jed Z. Buchwal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Physics,451-457,)

而研究双折射的重要科学家,是马吕斯(http://www.encyclopedia.com/topic/Etienne_Louis_Malus.aspx),正是他创造了“偏振”(Polarization)的说法。他认为光束是一根根的“光线”构成,而这些“光线”,每一根都有个偏振方向,所谓双折射,就是某些物质让某些偏振方向的光线过得快些,另一些过得慢些而已。马吕斯观察和解释了一系列的偏振现象,并且都可以定量计算。因此,在当时的光学世界里,享有盛誉。

25岁的Arago利用马吕斯的理论解释了牛顿环的颜色情况,并且解释了颜色偏振现象,很是得意。不想突然冒出个Biot(比奥,就是那个提出比奥-萨法尔定律的比奥)(http://en.wikipedia.org/wiki/Jean-Baptiste_Biot)抢先发文章,结果Arago只好请求调查。调查的结果,Biot输了,但是Biot在1813年还是把文章发了。

正在恼火间,1815年,Arago收到一封长信,寄信人是Fresnel(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snel)。Arago惊奇地发现,Frenel这样一个正业是土木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光学的民科(民科,又见民科!),居然作出了漂亮的光的波动理论的创新。

当然,民科有民科的缺点,Fresnel并不知道Thomas Young的工作。在Arago的参与下,Fresnel和Thomas Young彼此通了信,彼此都把对方的工作赞美了一番,而且都说对方的工作是首创,具有优先权。(很有点我们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味道。这样的民科风范,值得当今的我们这些民科,包括我,认真学习。)

至此,Fresnel,Argo和Young三人胜利会师,光学江湖上,波动和微粒两派将会迎来战斗的高潮。

 

 

图1,冰洲石的双折射产生的双像(截取图片于http://jingpin.szu.edu.cn/jingpin2008/guangxue/mysite4/ke/ke07/701.htm

Jed Z. Buchwal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Physics,451-45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796043.html

上一篇:岩上无心
下一篇:夏天来了
收藏 IP: 219.137.180.*| 热度|

30 曾泳春 王春艳 陈楷翰 罗德海 袁贤讯 朱晓刚 陈小润 蒋迅 刘全慧 田云川 应行仁 毛宁 肖振亚 谢力 孙学军 赵美娣 黄德民 杨正瓴 JIANHUN seaocean zzjtcm jiareng Zjinney ddsers xqhuang aliala liyouxi wolfganger linhongye ybtr39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