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ysicsxuxiao 致远

博文

Bill来信:王饶之争所预示的知识工人时代(2)

已有 2775 次阅读 2013-1-10 22:51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工人

(以下内容,是为了说明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智能的看法,因为这牵涉到什么是“知识工人”的辩论。所以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关于智能的无深度的辩论,绝对不是显摆自己有学问。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跳过;感兴趣的,可以顺便帮俺挑挑错。)
(2)智能
所谓知识,本质是人的知识,为人所创造、谈论、使用和传承。所以,知识本身,时时刻刻都体现了人的智能。有一门学科,叫软件工程,专门讨论计算机软件的生产流程,其开篇就讲:“软件生产,其最大特点,是人类密集的高强度的智能活动贯穿始终。。。软件的复杂性体现了人类智能活动的复杂性”。(大约出自老友万江平的博士论文)
2004年,和当时IBM中国区副总裁郭维德先生聊天,随便聊到了智能问题,谈到了其恩师马希文先生的观点。这个观点至今俺都认为有益。
好长时间,研究智能的学者,都在逻辑推理的形式化表述上打转。什么叫逻辑推理的形式化表述?就是把我们平时讲的话,平时讲话的推理过程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如果让计算机用这些公式按照一定方式推导,就可以模仿人类的智能了。这个想法在1930年,被一个叫做哥德尔(Kurt Godel,1906—1978)的科学家伙给打破了。他证明说,在一个形式化的公理体系中,总是至少存在一条定理,是不能够通过推理加以证明的。这把大家忙活坏了,想了各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好理解。大约是这样,我们的推理会碰上这样的命题,比如有位理发师说:“我给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这位仁兄给不给自己理发呢?(这是一个悖论,被称为罗素悖论)在生活中,我们能理解这句话,这位仁兄除非是故意搞搞阵,否则他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也就是说,在某个环境中,这个话是有意义的,是有明确表达的。
所以,有好多科学家,包括马希文先生(1939-2000),当时就有这样的观点,即智能是具有智能的人或者其他智能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当然这不是什么新观点,莱布尼茨就认为智能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命体对环境的一种自适应反应。(简单的说,生命体为了活下去,必须试探环境,形成策略,并作出相应的行为,这就是自适应。)
但是,马希文明确指出,未来的计算机系统最为重要的发展,不是形成独立的智能,而是有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计算机成为强大的人类智能延伸工具,成为人类相互间的智能交互工具。
而今网络的发展,云计算的出现,不正是马希文先生所预测的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1678-651829.html

上一篇:Bill来信:王饶之争所预示的知识工人时代(1)
下一篇:耍帅
收藏 IP: 14.151.6.*| 热度|

5 吴飞鹏 蔣勁松 汪晓军 张弜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