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中国为何难出一流大学 精选

已有 11859 次阅读 2014-5-15 07: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为何难出一流大学?为何难出诺贝尔奖?这些都属于环境平台与人才关系的症结问题。

一流大学出一流人才,不必赘言。一所大学之所以成为名牌,一定要有口碑。而口碑的形成需要积累和沉淀。这正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纵观世界,超过百年的名校比比皆是。而几十年或十几年的学校难以挤进名校圈。办学不能完全靠政府行政化管理,要有懂教育的大师去管理。私立大学的独立性造就了其一流地位,而不仅仅靠政府输血式砸钱。名师不但学问做得好,做人也要有气节。

反观今日,高校的行政化体制仍根深蒂固。领导任命制只能是对上负责。政府投入,给教授压担子,业绩考核,政绩考核,决定官位的升降似乎成为高校的规则。指挥棒一词形象地比喻了当今高校现状。

领导布局,先决定学校定位。扩招,并校,转型这些都是政府行为。而学校要做的就是紧跟形势,及时领会,马上行动,抢得先机。比如揣摩领导意图,学校定位可按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综合性(有特色)---国内一流---国际高水平的顺序递进。不过定位也就是向上级喊口号表决心要钱而已,恐怕一流只是一厢情愿的“黄粱梦”。

教授无非是贯彻领导意图的“棋子”而已。办学需要人才。考核一所学校,不是看其教学,而是科研。项目经费数,SCI文章因子数,国家级奖励数这是罩在所有校长们头上的紧箍咒。学校要想发展,要想提升,要想排名靠前,只有先定位高(决心魄力),然后才有可能在大蛋糕里分得更多的份额(钱)。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于是到处挖人的事情屡见不鲜。引进一个“人才”,短平快,是提升学校地位的唯一捷径。不过短期效应过后,真正能给学校增加底蕴的效应在哪?这些“人才”要么3年后走人,要么沦为普通教授。很多学校就是在一轮轮的引进人才中耗费时光。无人关注本校人才的培养,教学更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些大学的网页报道的多为顶级刊物发了什么文章,今年经费增加了多少之类的东西。除了领导们看,恐怕普通教师无人关心。

运转学校与运转公司不同。需要投入产出,但不能要求立竿见影。浮躁风,不按规律办事,长官意识导致弄虚作假,说大话,说假话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没有了诚信度(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间),没有了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哪有一流的大学?没有一流的大学,又上哪出诺贝尔奖得主?

当今教授们很少有气节。校长们对上负责,紧跟教育部;教授们则紧跟校长,及时调整对策。比如影响因子分区决定奖金多少,甚至出现在哪类刊物发文章影响学科排名的怪事。发文章都算计个人得失,谁还在乎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呢?跟风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领导们算政治账(保官位),教授们算经济账(保地位)。

总之,学校没有自主权,教授没有自由权。失去独立自由,还谈什么一流?

领导们的大旗少摇一摇,指挥棒放一放,看效果如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9911-794558.html

上一篇:“垃圾文章”要慎用
下一篇:圈子与基金
收藏 IP: 119.129.183.*| 热度|

65 朱晓刚 罗德海 袁海涛 郑小康 张忆文 孔梅 陈永金 许有瑞 魏国 韦玉程 徐满才 蒋永华 逄焕东 汪晓军 徐明昆 张俊鹏 刘伟 鲍海飞 陈楷翰 董焱章 吕洪波 水迎波 曹聪 黄永义 王伟 杨建军 李宇斌 黄盛珠 陈冬生 刘洋 戴德昌 黄焕平 刘淼 季丹 牛凤岐 宣曈曈 胡瑞祥 陈敬朴 王勇 何士刚 刘建彬 林中祥 彭渤 孙友甫 王益艳 韩枫 卫军英 彭真明 王秋平 郑强 XuexingLu Majorite JIANHUN ljxm dulizhi95 greenleafCAA guoyanghuawu bridgeneer zhouguanghui wou wangqinling ruby1990 hmaoi zxk730 guhanx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