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我的科研真知灼见

已有 10043 次阅读 2008-8-28 11:09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事催化研究近十年。大体上,感到科研方法论非常重要。 
 
1. 科研中有一个忌讳叫做“兜底翻”:样品没有合成好就做“全套”表征和催化测试,结果全部推倒重来,一次一次得重复,结果只有使自己很迷惑。

2. 科研中有一个忌讳叫做“做做看”,即拍脑袋想点子,做着玩玩的。好比说研究者合成了样品,老板拍脑袋说做红外光谱。研究者当然首先要想清楚:我做红外光谱,是需要得到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红外光谱能否得到这些有用的信息?能有用,才去做;没有用,当然不必浪费时间了。

3. 进行选题分析,或者说点子分析。对于一篇文章的点子,口子开得要适中。有的点子漫无边际,必然收不拢;而有的点子非常简单,只要两个简单实验就能完成了,很难开展系统研究。这样的东西也出不了长文章。所以,在做实验之前就要“拦截”掉不合格的点子!

4. 忌讳同时把五个鸡蛋丢上天空,结果每个鸡蛋都打碎了。我觉得需要一种真抓实干的务实精神,不要好高务远,只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目前的某个特定的点子。

5. 抓住快要成熟的文章。好比说我同时做了两个实验点子,都有收获。或者说我一边在做实验,一边在写综述。我会“沙盘推演”,认准哪件事情是能马上“拿下”的,只要再花两个星期时间就能投稿的,而哪件事情,即使再花时间,一时还不能投稿。于是我就把快要成熟的“苗子”发展成为“党员”,优先推出这篇文章。这样的话,文章在一年的不同时间段投稿,而不是再花半年同时投两篇。

6. 经常整理数据。经常分析:已经得到什么结果?还要做什么东西才能“结案”出文章?接着,就按照分析以后的计划去做。我往往会有一张“排兵布阵表”,竖的写着十几个催化剂名称,横着写着比表面大小,催化活性结果,催化剂粒子大小。每天得到数据就把结果填空进去,这样就知道已经有了什么,还缺什么。

7. 星期六、星期天是杠杆。双修日很少有人来实验室,我经常去实验室,那时候实验室很安静,也没人抢仪器,于是我几套仪器同时开起来,能做出很多事情。

8. 公私兼顾,混合打法。现在我家里有电脑和高速上网,因此回到家也能干公事。那么,在“单位”里有没有干私事?当然有!那种网上交信用卡,交电话费的事,就是要利用实验间隙把它们“抹掉”。否则事情一多,就会影响到公事。

9. 科研要心平气和。有时看到别人象是得到“惊人”发现,能出Nature Science,结果几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这在我看来就象社会上有人号称知道国民党山洞里的藏宝图一样,不现实。我觉得科研首先要有"workable plan",就是要有可行性。

10. 主要看结果,而不是看做了几个实验,有多少小时在实验室。记得现在的老板对我说我以前的博导曾经对他说我以前不做他的点子。我很自豪地说,我不做他的点子,博士出了13篇文章,两篇被评为ScienceDirect Top 25,被引用200次,单篇最高引用35次;而听他的话的人,文章什么也没有,你说哪个厉害吧? 现在的老板顿时晕倒!

11. 办公室哲学。不知大家观察过没有?有的人什么东西也没有,老板却很appreciate(感激),觉得是老板自己亏欠了他,给他做最苦最累的活,而从不说他科研方法不到位。相反,马儿跑得越快,鞭子抽得越快。文章出得多了,就以为课题很简单的,换成是别人也能达到同样效果。如何对待老板,这真的值得思考!

12. 对于老板的点子,分清楚这是他随口说说的,还是一定要做的。有时候,随口说说的事情,你却把它当真。过了几天,老板他自己也忘记了。你即使做了,都不会“记功”的。得不到好结果,反而说你浪费时间。 

13. 谨慎合作。明确合作的方式,双方责任和义务,是为了做着玩玩的还是为了出文章服务的?如果是后者,利益怎么瓜分?谁第一谁第二?还有,最重要的是"timeline",就是什么时候交数据?什么时候写文章投稿?根据这些合作前的商讨来决定要不要合作。合作要线条明确:好比说我一篇文章已经写好,就是缺个电子显微镜。于是我邀请别人加入我,我叫他做实验,他做了实验,立刻就能加到文章里兑现他劳动力的价值,这样我就对得起对方,双方合作都非常愉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6488.html


下一篇:我的科研孙子兵法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2 彭真明 吴志民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