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一位普通博导培养博士生的所做所思 精选

已有 14703 次阅读 2019-12-30 08:5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9a8808dd-8c2d-40ee-abd5-9b5ac7da6b2c.jpg

[博主按:这是我写的。有内容,对增进公众对科研的认识、对我们思考培养研究生的初心、对研究生树立好的学风和顺利完成学业,都有参考价值。经当事人同意,在科学网首发。]

走进上海某高校物理学系,只见墙上贴着四排共30位院士(教师、系友)的照片。A就是这个“强势”院系中的一个“小不点”博导(副研究员)。2011年入职的她,研究凝聚态物理。简而言之,如果你研制出一块具有奇特物理性质的新样品,那么你就“发”了,不但能在高档次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而且别人也会开展追踪研究。退而求其次,你把别人报道的材料合成出来,在后续开展谱学实验、拟合实验数据时发现一个奇异的峰或者拐点,并解释清楚为什么会这样,那么这也有意义。或者,别人认为一个样品的能隙结构是这样的,而你用一种谱学技术首次证实或者推翻前人的结论,那么这个结果也能发表。然而,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发论文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把科学问题讲清楚,颇费周章

在A的一间面积不大的实验室,笔者看到一排长样品的炉子和手套箱、封管装置。还有一个柜子,一个个小抽屉里装着一个个长样品所需的元素。她的学生或是在实验室里忙碌,或是在几个课题组合用的大办公室里伏案工作。

看起来,他们课题组运行正常。那么,科研产出情况如何?以A最初培养的三名五年制博士生为例,小张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1篇论文,在Physical Review B(PRB)发表3篇论文,还有1篇论文待投稿;小丁在PRB发表2篇论文,还有1篇论文待投稿;小谭在PRB发表1篇论文,还有1篇论文待修回。而他们系直博生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就是在PRB这样档次的期刊发表2篇论文。

当听到笔者说他们发论文慢,A解释说,他们研究的体系“都是非常复杂的”。学生需要长样品、测物性(X射线衍射、电阻、磁化率、比热),然后到国外大型实验室做谱学实验,进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

就拿长样品来说,无论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验经验还是由于装置出现故障,很多时候在多次尝试之后,仍失败了。有时候,他们按照文献报道的长样品步骤,却怎么也得不到高质量的样品。

他们长出样品后需要电阻、比热、磁化率,这就需要使用一台叫PPMS(物理性质测量系统)的公用仪器。他们长一个样品需要一两个星期,而排队等待使用PPMS又要等一两个星期。组里有好几个学生,“今天长一个样品,明天长一个样品”,在一段时间内有好几个样品长出,PPMS供不应求。并且,学生刚开始做实验时缺乏经验,比如测样品的磁化率时,忽略了放样品的杆子本身也有磁信号,结果搞了半天,还得重测。

到国外大型实验室做谱学实验,首先需要提前好几个月申请机时。几年前A刚开始独立申请机时,对方说她样品还没有制备出来,让她长出样品再申请。A努力地发论文,在国外四个大型实验室都申请到了机时,还成为一个实验室机时审批委员会的成员。尽管如此,有时她的申请书还是会被“枪毙”。所以一旦轮到使用仪器,他们三班倒做实验。

A还说,“发表物理文章又不是只要描述实验现象就行的”。比如,他们得到一组实验数据后,用一个公式拟合这组数据得到好的结果。但是,他们接下去不但要用别的公式重新拟合这组数据,看看是否还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还要从拟合结果中挖掘出物理意义,并和文献中的结果进行比较。一旦发现自己的结果和文献中的结论不一致,还要想方设法找文献、补做实验,找出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即便学生写出了论文,但这样的稿子还是不能马上投出,因为“读起来就像是实验报告,缺少讨论部分”。A不但费了好大的劲儿自己读文献、增加讨论内容,有时候还需要和从事理论研究的同行讨论,试图提高论文的深度。

A说,在她从事的研究领域,有很多发表的论文没有把科学问题讲清楚,或者是错的。“现在有些学生只知道发表高档次文章,而不是本着把问题讲清楚的态度做科研。你总不能仓促发表,以至于过几年被别人指出文章是错的吧?”

“导师不就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吗?”

A以布置任务、讨论的方式推动课题研究。他们课题组每星期开半天组会,一起讨论,“大家都知道每个学生在做什么,进展到哪里了”。还有单独讨论,就是把学生叫到她的办公室。她还用微信和学生讨论。

她说:“什么是做科研?不能只是做科研中的一个环节。你要会做实验、会写论文,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课题组每个学生只是做一部分工作,课题组像生产流水线那样,那么出文章会快点,但她培养人“就是要做全套”——确保每一个研究生都能长样品、测物性、做谱学实验、分析数据、写论文。这不是排斥科研合作(事实上他们课题组每篇论文都是通力合作的结果),而是确保每一个博士生都能独立做科研(哪怕有的学生毕业后不准备当高校教师)。

A还让学生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暑期学校。笔者不禁产生了困惑:参加会议能导致论文或者科研的产出吗?对此,她说:“如果他们不去开会,我省点钱,他们在实验室还能干活,我为什么还让他们去?这不就是培养的一部分吗?”她说,参加学术会议有助于开阔视野,对学生做科研应该也是有用的。

timgIRGEC114.jpg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A不但同意小丁在博四暑假外出实习一个月,还同意小张在博五出国访学。“这对课题组生存发展没有用啊!”她的丈夫B教授仰天长叹:“我的博士生都不需要实习,也能找到好工作。在实验室干活、发文章,不就等同于实习经历了吗?再说了,全国有60%以上的应届博士生延期毕业。本来读博时间就紧,这时候再想着实习,不合适!”

而对于小张出国访学,B教授也大倒苦水:“我曾经同意课题组一位博士生出国访学。他出国后,我不但要照常向学校交培养费,而且他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没我的名字。当然,我本来也没有索取署名。课题组的科研进展慢了,我以后再也不同意学生出国访学了!”

对此,A回应称,当时小张请求导师推荐他出国访学时,她觉得“他想要留在学术界,出国访学对他有帮助”。虽然事实上有没有帮助还不知道,但A认为,收获肯定是有的——小张见识了世界一流大学著名课题组的氛围、管理,开阔了眼界,无论在科研方面,还是课题组运行机制方面。

国家为什么需要研究生?他们来你的课题组又不是仅仅发几篇文章的。你是在为国家培养研究生,培养栋梁。都说‘不忘初心,不忘初心’,你培养研究生到底是为了什么?时刻要记住的呀!”A脱口而出。

“态度决定一切”

在采访的最后,笔者问A对博士生有什么建议,她娓娓道来。

第一,要热爱科研。曾有一外校考生发电子邮件给A,说对她的研究很感兴趣,想面谈。在物理学系统一组织的推免面试结束后,该生见到了A。当A提出带该生看一下实验室,该生没有表现出兴趣,而且一个劲地问“通过系里面试了吗”“什么时候才能出结果”。这就使A感到该生只是想被录取。“毕业后你可以不进高校当老师,但读研时,对科研要有起码的热情。”A向笔者表示。

第二,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很多研究生当初选择了“逃避式考研”,他们进校后或是懵懂,或是忙着各种社团活动、网络游戏。A说:“(直博生)刚进校就要抓紧时间,不要觉得五年很久。有些直博生觉得第一年慢慢来,到后来会发现每一年、每一天都不能浪费。现在都已经二十多岁了,这么好的青春时光,怎么可以浪费呢?”

第三,不要浮躁。课题组师生处于一个强大的院系,必然会面临别的课题组在高档次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大新闻”。A说:“别的课题组发了这个,发了那个,但其实是不是每个人都发了好文章?而且,你也不知道别人付出了多少心血。还是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有什么关于课题的想法可以和导师交流。”A举例说,小张开始做科研时,有时候班级同学过来串门,随口说:“你们组研究的样品过时了,能发Nature子刊吗?至少我们组是不会研究这种样品的。”小张听了,差点“吐血”。后来,他一步一个脚印把科研做好,不但在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拿到国家奖学金和各种荣誉,还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交流了一年。

F1.medium.gif

第四,态度决定一切。“人可能有很多时候走在十字路口,你在思考着到底要往哪里走。其实,无论你走哪条路,如果你不好好走,结果就是一样的(失败)。你现在已经在这个环境里了,你就好好做。”A举例说,当初她出国读博士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国。在美国读博士时,她遇见了B先生,就想着毕业后做个家庭主妇。但她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业要求。她一步一个脚印做实验、发论文,后来在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找到教职。如今,即便课题组一些学生不准备在毕业后留在学术界,A还是让所有学生认真做好自己的科研,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每一次验算、每一次论文修改。

现在我们国家的科研条件、科研环境、科研产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很多老外都羡慕中国的科研经费情况,也有很多人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受到学术训练后,愿意回来。以前在科研上,我们是跟着外国人做,但现在,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绩。表面上看上去很好,但要在科研上真正处于强国地位,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要好好做好眼前的事情,并做好具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这不但是A对研究生的谆谆寄语,也是她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11998.html

上一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导师应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
下一篇:维护研究生招生面试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收藏 IP: 117.136.72.*| 热度|

24 彭真明 刘良桂 刘立 吴斌 贾玉玺 王从彦 杨正瓴 张坤 王卫 张红光 杨金波 李燕祥 徐冉成 石磊 徐磊 杨田 罗鸿幸 朱晓刚 杨杰 卜令泽 刘玉仙 周忠浩 胡宝群 bumblebe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