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对我国当前创新实力的一个简要概括
热度 18 李宁 2012-9-20 01:53
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而创新的来源有多种。那么,从政府角度来说,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公共政策,才能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呢?回答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我国的技术创新现状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把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的政策选择。 ...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6777 次阅读|29 个评论 热度 18
创新与经济增长
热度 3 李宁 2012-9-19 10:02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长期话题,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很早就为经济学家们所关注。一流的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马克思,马尔萨斯等,都把技术发明和创新看做是对扩大市场最有活力的贡献 ( Freeman and Soete , 1997) 。二战以来的经济增长理论,如新古典经济学增长模型、 ...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7876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热度 25 李宁 2012-9-15 01:51
制度的重要性,可以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答案。 David Mowery 和 Nathan Rosenberg 在 1998 年出版的《创新之路:美国 20 世纪的技术变迁》( Path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 th -century America )一书中,总结了美国在上一世纪技术变迁的原因与结果,描述了 ...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7285 次阅读|31 个评论 热度 25
林林总总的创新源
热度 1 李宁 2012-9-14 09:24
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以 Lundvall 为代表的一派学术观点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学习,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学习型经济。 Lundvall 和 Johnson 认为,知识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学习则是获得、传播和利用知识的过程 。在 Lundvall 看来,技术创新就是通过学习创造 ...
个人分类: 创新政策|4206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旧书经典之三:了解战后美国科技政策演化的一个指南
热度 16 李宁 2012-9-12 04:04
有个做历史学教授的同事经常教导我说,看世界形势,观国家强弱,如果从历史长河的大尺度去观察,则往往有不一样的认识。这个同事后来转到别的学校了,他的教导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其实,不仅仅在历史学领域,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治史的功夫都是特别令人称道的。斯坦福教授 Nathan Rosenberg 就是以研究技术发展史为切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8180 次阅读|26 个评论 热度 16
《复杂性挑战:21世纪的技术创新》一书简介
热度 3 李宁 2012-9-3 04:25
《复杂性挑战: 21 世纪的技术创新》一书,由 Robert Rycroft 和 Don Kash 合著,本人翻译,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昨天我在博客里贴出了“译者序”,有些博友对本书的内容表达了兴趣。今天我贴出译稿里关于本书的有关介绍,包括一个简介,本书第一章的“导读”部分,还有本书的目录,供博友参考。说明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882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复杂性挑战 :21世纪的技术创新》译者序
热度 17 李宁 2012-9-2 02:35
【博主按】将近4年前,我写过两篇博文,叙述“一本书的好事多磨”,(一本书的好事多磨(上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41815.html; 一本书的好事多磨(下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41834.html ), 现在这本书的中译本终于完成交稿了。下面是在上述两篇博文基础上写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002 次阅读|31 个评论 热度 17
周末去淌科技馆
热度 5 李宁 2012-7-23 16:33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29日上午,我将会加入科学网其他博主,一起参加科学网名博、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梁进女士的新书发布会。 梁进老师的新书有个非常好的书名——《淌过博物馆》。老实说,我对亲身亲历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并不浓。住在华盛顿DC的郊区很多年,按理说我有条件把DC的各个著名的博物馆一一细细地淌过去,但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083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度 5
明天开始在政策所讲授“科技政策研究方法论”
热度 2 李宁 2012-7-1 12:09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作为我在京期间职责的一部分,从明天开始,讲授“科技政策研究方法”。由于学生就要放假了,所以就把讲座压缩成两次,每次大约两个小时,赶在放假前完成。这是来京以后临时接受的任务,手边缺少资料,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和以前做过的一些课件进行准备。科学院是藏龙 ...
个人分类: 人物纪事|4875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