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管好中国野象:国家公园抑或保护特区?
热度 3 2021-7-14 08:52
亚洲象群北移 掀起的野生动物热潮,随着 几乎成为定局 的象群 南归 而慢慢降温。而有心的社会公众却提出了新 的问题: 回家的野象 还会四向扩散吗?人类怎样做,才能让野象安安静静地生活在 西双版纳、普洱 ? 一、设置哨卡将野象堵在哀牢山以西 在中国,让野象 ( 主要 ) 留在澜沧江流域的 ...
6771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野象回家后,应该实施人象分区而居
热度 3 2021-7-10 09:23
那头远离象群而在玉溪红塔区 “闲游浪荡”的独象,终于被安全地请回西双版纳了,余下的 14 头野象,也逐步南移。这是野象北移事件的一个转折点。 其一,野象原本生活在横断山区自然区域的南部 ( 普洱、西双版纳 ) ,翻越高高的哀牢山,游荡到云贵高原自然区域的滇中腹地 ( 玉溪、昆明 ) 。这种跨生 ...
2901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走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热度 1 2021-6-29 07:54
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前, 5 月 21 日, 昆明中华小学邀请我去做了一堂 “ 高原精灵黑颈鹤 ” 的科普讲座,主会场和视频分会场, 6000 多人在听。有点热闹。 紧接着,西双版纳 15 头野象,向东翻越高高的哀牢山,来到玉溪昆明,又热闹起来, 5月25日以后, 我多说了几句。 于是 ,我被要求 ...
5465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应该特别关注那头离群的独象
热度 1 2021-6-28 15:26
北移到了玉溪昆明的15头野象,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 6 月 6 日,有一头公象离开象群,渐行渐远,到了 27 日,相距已经达到 53 公里。这个数据表达什么意思?值得多说几句。 亚洲象为母系氏族,成年象护佑着未成年象、幼象,构成一个十分恩爱的家庭。经常聚集在一起组合成象群的多数是母象,奶奶、女儿、 ...
310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野象在南归,能走哪条路?
热度 1 2021-6-25 09:21
2021年5月16日,来到云南石屏县的15头野象群,一路北上,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据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简称指挥部)的数据,在这漫长的40来天,每天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150至300人、200至400辆车辆和10多架无人机,时刻守护者这些顽皮的万兽之王,确保了人象平安。这是国人践行生态文明建 ...
602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遇到老师
热度 3 2021-5-28 12:21
今天,参与学校年度体检,人来人往。都戴着口罩,靠走路的姿势和声音,才能辩知熟人。 有个瘦高的身影在走道里摇曳,似是我的老师。我扒下口罩,走上去,没反应。我开口招呼他。两三秒钟后,他紧紧地拉着我的手。 “身体还好吗?”“唉,看这个样子!眼睛看不清楚,腿脚也不方便了。”接着,他问“你在做什么,不上 ...
3608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玫瑰染红的校园
热度 3 2021-4-28 23:25
又是春雨贵如油的雨天, 又是叶绿滴翠花红耀眼的季节。 &n ...
1928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带着黑颈鹤,走进红旗小学
热度 1 2021-4-24 10:15
COP15 即将来临,在昆明在云南在中国,激起了不小的热浪。身处这一社会正向潮流中,很多人都坐不住了。我也尝试着,走下大学的殿堂,步入小学的校园,融汇到科普宣讲的潮流中。 在云南省科技厅的号召下, 4 月 23 号,冒着摄氏 32 度的高温,我从春城的东南角,来到昆明的西北方,红旗小 ...
2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自然教育:黑颈鹤保护现在进行时
2021-4-13 23:55
1. 问题 有人问我,现阶段,观鸟爱鸟的人越来越多,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根本原因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前几天,到云南东北部大山里参加了在马树中学的一次爱鸟周活动,得到一些启发,分享如下。 黑颈鹤是现存 15 种鹤类中分布海拔最高的种类,被誉为高原精灵,属于国家一级 ...
3288 次阅读|没有评论
雏鸟出巢季,请君勿捡鸟
热度 2 2021-4-1 00:00
献给2021年,国际爱鸟日! 2021 年3月30日,在某大学,研究生白皓天在校园进行鸟类观察工作,到了风景最佳的人工湖旁边,发现有校工在追逐小鸟。这是一只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的雏鸟,正在学习飞翔,飞不动了,在地上蹦跳,落荒湖里浅水区,最终被活捉。研究生上前询问,校工说 ...
430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