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取消博士学位的论文发表要求体现了自信与改革

已有 14513 次阅读 2019-4-26 11: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清华大学取消了博士学位答辩前必须有期刊论文发表的要求引起中国学术界热议,解读、补充、反对、支持的意见均有,无条件支持的不多。我属于后者。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直述理由。

 

1、体现自信

一个大国的一家主要研究型大学连独立评价自己授予的博士学位水准的能力都不具备,需要借助于非专职研究人员组成的学术期刊,这需要大学(或国家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得多么地不自信才能做到啊!

 

2、鼓励首创和突破

首创(包括发现)和突破才是人类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是纳税人本来要购买的社会服务;追求首创和突破也是一个合格的博士应该得到的体验和训练。但是首创和突破面对的是人类未知和未能,未必能在给定的时间内获得能够形成论文的正面结论或成功突破。但是,博士生的合格的学位论文中对于探讨的过程有着清晰的记载,构成了有价值的学术贡献。这个探讨未知或未能而未成的努力的学术贡献远大于一篇四平八稳,只要做实验就能得到预期结果的、许多说了和没说差不多的期刊论文。让博士生心无旁骛地挑战人类未知或未能,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训练,也是对科研本意的回归,是对纳税人的更大公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指标多、论文多、头衔多,学术贡献少是现状。清华的这一做法虽然不足以彻底改变现状,却是改变现状的一项有益的努力。

 

3、破解官本位的行政方便优先

其实,博士学位答辩不以事先发表期刊论文为前提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惯例。我们多年来无视这一惯例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管理上的官本位,而官本位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为官方便,即行政方便优先。一套套量化指标制定出来后,行政管理立马变得事少责轻,即便不懂大学里门类繁多的学科,也能游刃有余地管理;多好啊!这套管理方式美名曰客观公正,实则大幅降低研究型大学日常管理中的学术权重。如今,作为打破行政方便的举措之一——博士学位不以发表期刊论文为前提被出产官员最多的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实在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情。

 

4、有利于转变青椒的心态

这条评论可能涉嫌打击面过大;但为了说明道理,虽千万人亦不得不往。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提供了社会底层进入国家各级管理层的高效通道。对此,我是支持的。但是,博士课程是为了培养独立的研究者,其必须有追求独立的自由心态,有胸怀学科、民族、世界、或人类的格局。出身于底层的大多数少年至青年读书人以鲤鱼跳龙门的心态闯关高考在所难免;但是到了读博的阶段,心态必须转变才能把自己养成有大格局的独立研究者。到了这个阶段甚至成为青椒之后,仍然热衷于通过指标的营造获得个人的小成功,不重视对于学科、社会、或人类的真正贡献这是博士培养以及学术管理的失败。再说一遍:追求指标下的平等看似公平,实则为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是对纳税人的更大的不公。

 

5、有利于养成深入科学和技术细节的评审文化

说中国科技(我不区分科学和技术是受MIT将技术与科学的结合当作自己上世纪的最大贡献的启发)跟仿和me too多,原创特别是首创少已是老生常谈。究其原因,很少有人提到阶段性技术交易机制的缺位这一结症。一项科学发现或技术突破从概念到产品常常需要十数年时间。美国有较成熟的阶段性技术的交易机制,擅长早期、中期、和晚期研发(或开发)的团队各自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游刃有余,在下一阶段接盘时获得丰厚的回报(早期靠低胜率的高回报,中期靠高胜率、晚期靠新产品的成功)从而使首创成为愉快的体验;于是首创者众。中国没有阶段性技术的交易机制,首创便成了十数年后出人头地前的九死一生;于是首创者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少,其中之一便是中国的政策法规不鼓励人们深入科学和技术的细节来评审科技成果。清华的新规至少从博士学位这一层面开始,促进了深入科学和技术细节来评审的实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942-1175589.html

上一篇:药物高端制剂≠药物复杂制剂
下一篇:荧光物质聚集淬灭与聚集发光的物理化学解释
收藏 IP: 202.120.62.*| 热度|

30 郑永军 张丰 白光 吕建华 强文丽 杨正瓴 高友鹤 吴鹏飞 王安良 黄玉源 王亚娟 文双春 赵玮杰 鲁学星 张小元 崔锦华 欧宗瑛 张国宏 季丹 陆展鹏 刘山亮 王德华 李毅伟 徐耀 彭振华 蒋高明 文克玲 王生亮 梁发云 郭新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