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民国科学史阅读札记(之二)

已有 4294 次阅读 2017-1-20 10:11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20年前拜刘建康先生所赐,得以阅读战时中国之科学》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印行),此书由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著,徐贤恭、刘建康译。刘建康先生曾著文《硝烟中的科学活动》(中国科学报199711174,文尾附注:张晓良协助整理)。

1942年,李约瑟先生受英国政府委派,参加文化科学协作代表团来到中国,并于当年秋天在重庆浮图关建立了中英科学合作馆,亲自担任馆长。中英科学合作馆向中国科学界提供了大量的仪器和化学试剂,并将6775册科技图书通过海路运到印度再中转空运来华,并将近200种英国科学工程和医学杂志复制成微缩胶卷运到中国,成为战时中国科学界的主要信息来源。

因为日军侵略,许多大学和科学研究单位被迫迁往大后方。1943年至1945年,李约瑟先生访问了近300个学术研究机构,足迹涉及福建、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8个省,总行程超过2.5万公里。李约瑟先生在书中写“因为战争与世界环境之情势所使然,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已隔离得太久了,现凡有关于中国科学界同人从事于何种工作之记载,均为英美两国自然科学杂志之读者深感兴趣。现在也要让中国科学界人士,有一个机会知道我怎样叙述和赞美他们克服战争与流亡的种种困难的努力才好。”

许多庙宇被研究机构借用。清华大学统计与调查研究所设在一所孔庙里,李约瑟先生不无风趣地写道:“神龛中设有镀金的圣人牌位,神龛下面放有计算机与统计学家的卡片索引,料想孔子必很高兴地看见他的屋子这样用来为众多乡民服务。”教育部医药研究所在另一座庙中,“在其正厅有一座很大的观音像,望着那些已编目的植物之采集品露首肯之色。”

书中许多文字细节多年后我依然有很深印象。近日偶然看到两张老照片,更形象地印证、还原了一些细节。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在广州成立,傅斯年任所长。次年迁北平,“九一八”事变后迁上海;1934年迁至南京。抗战爆发后,该所辗转于长沙、昆明,1940年迁四川南溪李庄,1946年迁回南京。

史语所在昆明几年,曾先后迤西会馆、靛花巷、竹安巷、弥陀寺(含东岳宫、观圣宫)、普慧庵等处办公。以上两张老照片,就是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先生1939年昆明龙泉镇龙头村观音殿校勘明实录的场景,其中一图中可见一尊神像(或许就是观音菩萨)高高在上,神像两旁堆放着史语所的图书资料。

本博主附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建康先生是1917年生人,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了。


2018-07-22补:

国立戏剧学校,1935年10月创建于南京,1937年抗日烽火中疏散长沙,1938年春转迁重庆,1939年4月疏散迁徒于四川江安县,在江安县文庙办学六年,1940年6月升格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 

江安县黄沐衡(1876-1944)以道德文章享誉当地,并任四川省参议会议员。抗战期间国立剧专迁来江安时,有人反对剧专入住文庙,黄沐衡出面说服。1998年版《江安县志·黄沐衡传》由黄沐衡之女黄穉荃撰写:“国立戏剧专门学校将迁来江安,校址定在文庙,县中老先生有反对者。父亲曰:‘孔子严夷夏之防,孔子圣之时者,孔子若处此抗日战争时期,定当自动让出文庙。’于是全体欢笑无异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28771.html

上一篇:民国科学史阅读札记(之一)
下一篇:读图偶拾(112)
收藏 IP: 59.172.108.*| 热度|

6 史晓雷 尤明庆 魏焱明 李颖业 付雷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