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rwen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rwenpeng

博文

环境学院硕士生王侯、许飘、于茜、赖萃,博士生陈宏、梁运姗撰写

已有 4036 次阅读 2014-9-14 08: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环境学院硕士生王侯、许飘、于茜、赖萃,博士生陈宏、梁运姗撰写国际综述论文的体会和经验



院长    (最新)  

 
 此条新闻已经被阅读过9812次

                                                                                                             
   环境学院硕士生王侯、许飘、于茜、赖萃,博士生陈宏、梁运姗撰写国际综述论文的体会和经验
   
   如何写国际综述论文?综述论文很重要,大教授可以写综述论文,一般讲师、助理讲师也可写综述论文;博士生可以写综述论文,硕士生也可以写综述论文;我们有前期工作可以写综述论文,没有前期工作也可以写综述论文;基础好的同学可以写综述论文,基础不好的同学也可以写综述论文。我们请王侯硕士生、陈宏博士生、许飘硕士生、于茜硕士生、梁运姗博士生、赖萃硕士生总结了他们写综述论文的体会和经验供老师和同学们学习参考。
   
   从王侯硕士生、陈宏博士生、许飘硕士生、于茜硕士生、梁运姗博士生、赖萃硕士生发表高影响因子国际综述论文的经验我们看到:1.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论文,基础不一定要很好(王侯是吉首大学的本科生,陈宏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本科生、梁运姗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本科生、赖萃是长江大学的本科生、于茜是湖北理工学院的本科生,只有许飘是我们湖南大学的本科生;读我们研究生来自我们湖南大学的本科生要反思为什么没有比这些来自非985、211高校的学生出更多高水平的综述国际论文成果?),主要要有出成果的欲望、冲动、激情和决心;基础和水平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不断提高;2.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论文,不一定要做实验计算等工作,将相关研究方向的综述做好也能发表;3.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国际综述论文不一定我们院一定要在相应的方向上有前期工作才有论文撰写的权利(高影响因子的国际刊物才会考虑接受)。
   
   我们提倡、鼓励和支持我们的博士生、硕士生在开展课题研究之前,大量地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并撰写综述论文投稿国际刊物。发表在高影响因子国际刊物上的综述性论文一定也要创新(综述发现相关研究领域或方向上重要或重点有待研究的方向或问题),也是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在高影响因子国际刊物上发表综述性论文也表现了我们正确把握新的研究方向和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以下请见王侯硕士生、陈宏博士生、许飘硕士生、于茜硕士生、梁运姗博士生、赖萃硕士生总结的他们写综述论文的体会和经验。
   
   1. 王侯硕士生(导师:袁兴中教授、曾光明教授):我投稿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CI 2011 IF=8.120)的综述论文Graphene-based materials: fabric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for the decontamination of wastewater and wastegas and the hydrogen storage/generation被接受待刊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要大量阅读文献。在我硕士刚入学,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便开始大量阅读文献(约2000 多篇)准备综述论文,我的被接受综述论文的参考文献有 400 多篇,有些粗略看,有的仔细看。对精读的文献,提炼观点,甄别分类,放入不同的文件夹。一篇一篇的快速浏览文献,每篇文献用最简洁的几个单词或几句话概括出来,写在word文档中。我记录每篇文献的方法请见读书笔记框架图:
   (2)要挖掘创新点。浏览相关研究领域的已发表的综述文献,将其划分关注等级:完全相关,相关和不相关。仔细阅读与研究完全相关与相关这两类文献,寻找这些别人已发表的综述没有涉及的领域或某一点(微观或宏观);我看这类综述大约超 100 篇才挖掘出一丁点创新和领悟;
   
   (3)要确定好提纲。只有精读完所有(或非常大量)相关文献后,才能确定提纲。因为只有这个时候,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要写什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热点,哪些是难点。提纲要突出重点,关注热点,展望难点;
   
   (4)要注意综述论文不是教科书。不要将综述论文写成教科书,需要找到较好的综述写作模板仔细研读与学习与体会;该模板来源于已阅读的完全相关与相关的文献,需用高档次的综述论文做模板;
   
   (5)要引用合适的图。图需要在合适的地方进行引用,且档次越高,越漂亮越好!图是文章中最亮点的地方。好的论文,必有好的图,创新的图。好的标准是:简洁,美观大方,有艺术特色,谁看起来都美,都有水平。大家去浏览牛刊(如Science, Nature 等)的论文,里面的图绝对不是作者随手画的,都是作者绞尽脑汁创作出来的。甚至有的图,还会要请设计教授或艺术教授或美术教授帮忙指点、加工和美化。所以文章里的用图要慎重对待;某些图可以通过ps进行修改,以达到符合自己论文的要求;
   
   (6)要写好展望。综述必不可少的是展望。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总结已有的成果,展望难点,展望发展方向。这个需要自己在大量的阅读后思考产生,这也应该是综述论文最重要的创新点,最重要的成果,也是综述论文能否被接受的关键;
   
   (7)要引用高档次的文献。需引用高档次的文献,且多引用所谓“牛人”的文献;因为可能这些牛人就是稿件的审稿人。评述引用这些论文时也需要掌握好平衡点,不要让别人一看到我们的论文因为评述的平衡点掌握不好被枪毙;
   
   (8)要润色好综述论文。润色很重要!主要是理清逻辑顺序,前后要关联好,语句要通顺。有否词不达义的现象?有否用词不准的地方?有否以偏盖全的现象等。这个需要靠团队的力量了,本人将论文交给导师我很多师兄弟等人反复修改过;
   
   (9)要让投稿的综述论文由厚变薄。我最早的论文原稿有 300 多页,通过由厚变薄缩减至投稿接受稿件。缩减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提炼不同的观点,类似的或在已有综述中论述的观点需要去掉。其二,每章的内容需要平衡,需要平衡美。将一些多余的讨论、分析与评述去掉。
   
   (10)要从高影响因子刊物到低影响因子刊物投稿。论文由高档次到低档次进行投稿的心态是:如若接受,中了赚论文;没中赚经验;我这次被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SCI 2011 IF=8.120)接受的综述论文,第一次投稿选择的杂志是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SCI 2011 IF= 28.76),被编辑拒稿;改投Nano Today (SCI 2011 IF = 15.355),再次被拒;第三次投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SCI 2011 IF=8.1),小修后接受。投稿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SCI 2011 IF = 28.76)、Nano Today (SCI 2011 IF = 15.355)尽管被拒,但是有关的审稿意见还是大大帮助了我修改后的论文被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SCI 2011 IF=8.1)接受;
   
   (11)要注意文献综述论文有个“中心点”。文献综述论文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一个研究的“问题”,该问题不能太宽泛也不能太狭隘。综述论文不仅需要全面地反映内容的历史、现状和趋势,还要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譬如我这篇被接受的论文主要针对水与大气污染的治理,以及氢能的存储与产生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关键点是围绕石墨烯材料在环境与能源方面的应用,该内容涉及较为宽泛但“中心点”没变。另外,根据已发表的综述,将内容范围缩小,只针对环境中某类污染物的处理进行论述也应该可行。譬如,最近,Gupta 等人论述了碳纳米管在水体中染料的吸附去除,该论文发表在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doi:10.1016/j.cis.2013.03.003)就是这种综述论文;
 
   (12)不见得写综述一定要有前期工作。有些国际刊物接受和刊出综述论文的必要条件是投稿作者应该在相应研究方向上开展过很好的长期的工作,这就造成一个误区,要有前期工作才有权投稿和发表相应的综述论文。我的这篇论文综述的主题是石墨烯材料在水体、大气污染的治理及氢能的存储和产生,主要综述了国际上近年相关的研究成果,我和我的导师们只是初步设想指导我在相关研究方向上开展工作,至该篇论文被接受在该研究方向上我们完全还没有开展工作。在这篇被接受综述的约 400 篇参考文献中,只引用了我们自己 1 篇论文;当然,导师研究团队有前期工作,有大量很好的前期工作的综述论文肯定会更容易被接受发表;
 
   (13)写综述论文的关键点应该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2. 陈宏博士生(导师:杨春平教授、曾光明教授),我的综述论文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n gas biofilters投稿国际刊物被接受并刊出(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10, 28(4): 531-540 (SCI 2011 IF = 9.646)),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1)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综述论文一定要立足自己已有研究积累,阅读至少上千篇文献资料,从英文书本或综述论文入手,透过专述现象观察、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方法学和理论探索的论文予以精深,概览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和工程实践等资料加以拓宽。梳理研究发展历程,抓住各阶段研究问题的关键,紧扣问题导向的创新思路,筛选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跟踪该方向学术大牛的研究进展。勤于动笔,对创新思路、研究方法、重要成果、词句行文等分别加以吸收总结。
   
   (2)要由面及点,高屋建瓴。清理思路,构思综述主题,提出论文框架;根据每节主题分别提炼归纳,舍弃大部分文献资料,保留权威期刊、高水平、代表性论文,继续充实最新重要文献,如在方法学和基础理论探索方面可以考虑引用Science或者Nature论文。聚焦原始文献的亮点成果及深入讨论内容部分,汇集文献前言和综述论文的原创观点,参与该方向的国际学术交流,把握其发展趋势。不断吸收消化,定期温故知新。
   
   (3)要融会贯通,寓新于述。抛开参考文献的束缚,融合百家思想,形成自己独到见解。进一步凝练主题,雕凿创新思想,理顺思路,明确逻辑结构和段落层次。可以从立题角度、论述层级、重要题材选取和创见构想方面凝练特色。继续推敲选用参考文献,反复修改完善写作。忌讳随意评论他人研究,不可片面堆砌参考文献,而应力求严谨叙述客观事实来佐证综述论文的主题,并将创新思想寄寓综述篇章中。
   
   
   3. 许飘硕士生(导师:曾光明教授、黄丹莲副教授):我的综述论文Use of iron oxide nanomaterial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 review投稿国际刊物被接受并刊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SCI 2011 IF=3.286).2012. 424:1-10 ),有以下心得体会:
   
   我写综述过程中最大的领悟就是要善于总结,要知道所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要分门别类地整理与查阅文献。
   
   比如我的综述论文Use of iron oxide nanomaterial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 review分 3 部分内容,纳米材料吸附技术,光催化技术与固定化技术。阅读文献的时候我就按此归类,集中时间段看一方面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总结,完成相关部分的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非常注意参考其他的综述论文。我发现综述不仅仅是总结,也一定要对该方向的发展提出建议。比如我的综述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结合纳米材料与生物材料的优势,将纳米材料作为固定化载体应用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中,这也成为了我目前博士生研究的一个重点。提出的建议有理有据,可能也是我的综述论文最重要的创新点,最重要的成果,也是我的综述论文被接受的关键。
   
   综述论文中的图表一部分可以引用他人论文里的,比如在说到别人做的研究时可以选择其论文中的一个代表性的图放到自己论文中,使得论文更有依据,也可以美花自己的论文;另外,也可将论文的整体框架绘制出来,使得论文的调理更加清晰,或者将综述中涉及到的某些性质和机理直观地用图表现出来,绘图过程中可以借鉴他人的论文,在此基础上修改和美化以及总结,既显论文深度,又美观。在我发表的综述论文里共有 5 张图,2 张是别人的 3 张是自己的。我论文中的这几张图使我的论文增色不少。
 
   总的,写综述论文切入点选择非常重要,宜选相关研究国际上最为关注的研究问题(或说研究热点)、近些年发展迅速的研究点;要适当引用自己所在团队的已有研究论文,团队在该领域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会使我们的综述更有说服力、可信度;综述标题要琢磨,要贴合期刊的scope;综述全文要有漂亮清晰的图,比纯文字更直观,是亮点;综述参考文献要多,尤其要引高SCI因子期刊上的论文,代表国际前沿进展。
   
   
   4.于茜硕士生(导师:张长讲师、曾光明教授):我的综述论文“全氟辛酸(PFOA)紫外光化学降解特性与机理”投稿中国科学并刊出(中国科学 B辑:化学。2011。41(6):964-975),有以下心得体会:
   
   
   (1)综述方向一定要属本领域的前沿。老生常谈的话题提不起编辑和审稿人的兴趣。综述的方向宜小不宜大,例如:全氟化合物是近年来环境热点物质,但若以全氟化合物为撰写对象就不合适,因为覆盖面太大,对象化合物有上百种,工作量太大且不易组织文字,因此可适当缩小对象的范围,如全氟羧酸、全氟辛酸;对象确定了之后,假如盲目跟从大流去综述其环境行为,吸附/解吸、生物降解、浓度分布等等,也必将是长篇大论且没有新意,不如选择做得少的光降解,光降解中又分可见光、紫外光,最后我们进一步缩小范围,确定了“全氟辛酸(PFOA)紫外光化学降解特性与机理”的方向,最终发表在《中国科学 B》2011年第6期;
   
   (2)文献是综述的文字基础,综述内容要齐备,文献覆盖必须要齐全。综述一定要争取掌握此方向上全部的直接相关、间接相关的文献,多引用权威期刊上的文献,如ES&T,Science、Nature,最新的文献一个都不能少。例如:若某些审稿人熟知、甚至同样从事你综述的这块研究,一旦文献引用量不够、不全,审稿人凭这一点便可以决定文章的命运。组织文字时各文献间的逻辑关系也很重要,较多的文献引用也有助于增加写作的灵感,不会苦于没有东西可写;
   
   (3)综述不能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要有自己的“态度”。综述也是论文,论文必须有创新。态度对综述就是创新!对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瓶颈问题,既要客观地指出,又要敢于设想解决的可能途径,并提倡大胆地学科交叉和创新,如用最新生物、医学、数学、计算机、化学等手段解决环境领域的问题。创新是相对的,譬如在别的领域的技术应用于环境领域,也是一定程度的创新,环境领域中水、气、渣中都有不少成熟的技术,不同方向上的交叉也属创新,例如:烟气除汞时经常用到单质硫,有学者将改性的单质硫固定到活性炭上,用于去除水和沉积物中的汞,连续在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4)如果自己在此方向上有工作更好,若没有但能做到以上3点也是一篇有价值的综述。发表在《中国科学 B》2011年第6期的“全氟辛酸(PFOA)紫外光化学降解特性与机理”,最初其实只是一篇硕士生的读书笔记,我们之前在此方向上鲜有直接相关工作,最终还是被接受和发表,也证明了这种观点。
   
   5. 梁运姗博士生(导师:袁兴中教授、曾光明教授):我的综述论文“Effects of surfactants on enzyme-containing reversed micellar system”投稿中国科学并刊出(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1.54(5):715-723),有以下心得体会:
   
   (1)关于主题的凝练,首先在选题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去思考,切入点不能太大,避开跟别人重复的工作内容。例如我的关于“逆胶束酶系统”的综述论文有很多,这些文章都阐述了该系统的构成特征(包括A、B、C几个部分),而我的研究只侧重在B这一部分,所以就只抓住“B部分”去挖掘资料,并围绕B的重要性去展开,针对这一点在别的文章中尚未有详尽的报道;
   
   (2) 关于全文的逻辑编排,这事实上是撰写的思路问题,也是我认为花费时间最多、最难的工作。对于选定的主题,要从哪几个方面去论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怎么划分,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或其它逻辑关系?所引用的各种案例、研究的结果分别对应哪些观点?这些问题都必须搞清楚,然后才能对所有的内容进行排序,使得全文的框架结果清晰,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让每一段话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一目了然;
   
   (3)在文字表达方面,除了做到尽可能的准确、简洁之外,还可以将同一句话的内容尝试换种方式去表达,使其更接近自己所要强调的重点和角度。
   
   
   6.赖萃硕士生(导师:曾光明教授、黄丹莲副教授):我的综述论文“Detection Based on Immunogold Labeling Technique and Its Expected Application in Composting”投稿Chinese Journal of Ananlytical Chemistry(SCI 2011 IF=0.941)并刊出(Chin J Anal Chem, 2010, 38(6), 909–914 ),有以下心得体会:
   
   (1) 开始撰写综述论文前,要参照目标刊物已发表的综述论文拟定框架;
   
   (2) 综述论文的读者为该研究领域或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所以语言表述须专业客观具有一定高度,这样才有可能提升编辑及审稿人对这篇论文的印象;
   
   (3) 在综述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时,要尽量引用高水平杂志刊出的文献,比如Science刊出的论文;
   
   (4) 注意投稿要求,避免格式等小错误,给编辑造成不认真的印象,进而可能会影响论文发表。
   
   (实际发布日期2013-04-0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3473-827617.html


收藏 IP: 219.159.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