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小升初为何如此火热?

已有 9293 次阅读 2015-7-7 10:40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升初

      网上有一组南京小升初考试上千家长前来送考火热场面的照片,看到那拥挤的人群实在是壮观!当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说初中属于义务教育,一律按学区划分入学的学校,不允许搞入学考试或变相考试来选拔学生的吗?南京为何竟弄出这么大动静?据报道,这次考试是南京外国语学校进行的一年一度的小升初英语综合能力测试,大约有2530名学生竞争320个名额,这个录取比例可比高考低多了,几千个考生,守候着的家长数肯定更多。当有考生走出考场,在外焦急等待的家长们便蜂拥上去。南京外国语学校是1963年成立的全国首批外国语学校,是江苏省重点中学,因极高的升学率、丰富的素质教育和广泛的国际交流而闻名。所以,这个小升初考试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以前知道北京的小升初是一件让家长非常焦虑的事情,不过据说现在北京已经不允许各种形式的择校了,一律就近入学,倒也把孩子们从各种占坑班里解放出来了。我一直庆幸,觉得杭州似乎并没紧张到这个份上,当然自己所在的学区本身就比较好,都是浙大附小和附中,所以也许体会不到许多家长的那种焦虑和无奈。不过就是这几年,我发现似乎杭州的小升初也越来越牵动家长的心了,最明显的一点是,民办初中越来越成为家长的首选,虽然民办初中大多数学生是通过摇号选取学生的,理论上它的生源和一般的初中也没太大的差距,但奇怪的是中考的时候,再好的公办初中的学生都考不过民办初中,就这两年,我们单位同事的小孩,大多是在浙大附中上的初中,除了保送到重点高中的以外,自己参加中考的竟都没考上。这让我明白为什么民办中学那么受欢迎了,只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摇号被摇中的运气。

     为什么民办初中与公办初中有这么大的差距呢?特别是如浙大附中这样的学校,一直属于质量很好的公办初中,这些年却大踏步走着下坡路。记得女儿念初中的时候,我都没去参加民办初中的摇号,因为觉得附中比较近,教学质量也不差,那时候不摇号的人还很多,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参加摇号了。没想到所谓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是以提高低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来达到,而是以拉低好学校的质量来实现!后来打听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个:一是公办学校不少好的教师都被民办学校挖了过去,师资力量就有了一定的差距,二是公办学校要遵守相关管理机构的各种规定,诸如教师不能给学生补课、作业量不能过多、要组织各种素质教育的活动等等,而民办初中没这么多约束,对学生进行了更严格的考试训练。于是,公办学校除了保送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之外,那些没保送资格的学生却几乎没了中考的竞争优势,连考上最差的重点高中都变得非常困难。

    可见相关部门要求的各种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之类的,大多只能落实到公办的学校,这在小学阶段似乎还问题不大,学校至少不用面对升学率的压力。而一旦进入初中,则马上面临中考的压力,那么学校直接就面临着所谓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要看升学率和重高率,考试训练是必须的,但各种规定却不允许,所以不少公办初中是鼓励学生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的,学校不能办,就由社会化的培训机构来做。民办高中则更加注重考试训练,于是就出现了中考成了民办初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面对公办学校的质疑,有关部门只有通过增加保送生比例的办法来平衡。但这对没有保送资格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种不公平,因为他们显然考不过民办初中的学生,对于保送生来说也一样很纠结,原来有一批不能保送到心仪高中的学生会放弃其他学校的保送资格自己考,现在敢下如此决心的学生却越来越少了。

     考试训练对于同样资质的孩子,在拉开分数上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可怜那些没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如果还想在高考中翻身,家长大多把他们送到周边县市的一些以考试训练见长的高中,杭州边上的富阳、诸暨等地有好几所这样的高中。所以,当中考、高考这样的考试机制没有改变的时候,打破应试教育只能是一种口号,这也是为什么如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每年都在被诟病,但还是那么多家长热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这样的学校去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很好理解南京小升初考试那么火爆的情况了,毕竟那是可以让孩子通过考试去搏一下的,进入一个好的初中,可以得到好老师的培养,周围也都是优秀的同学,进入重点高中就会很顺利,也等于为高考进入一流学府打好了基础。

      现在有一个说法,就是中考比高考还重要,而进入什么样的初中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中考的成绩,所有如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的重点中学,当然是家长和学生都要争取的。只是不知道,这种公开选拔是否违反了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呢?当学生在初中、高中就已经因为学校的不同而基本固化了今后大学的档次和位置的时候,各种减负、素质教育等等文件和规定只能是一纸空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903382.html

上一篇:相见难别亦难,是谁在东风里把沧海望穿
下一篇:抗生素污染和“超级细菌”
收藏 IP: 210.32.190.*| 热度|

45 郑永军 蒋永华 陆俊茜 李学宽 姬扬 武夷山 钟炳 陈小润 朱晓刚 罗德海 李竞 鲍海飞 杨正瓴 刘光银 徐耀 李伟钢 张忆文 王春艳 王小平 乔中东 徐晓 赵凤光 田云川 杨金波 鲍博 李宇斌 蔡小宁 陈建林 xieyy yjh400 jianhuiy HANGQING hqing6 dmingl ztanztan czy456 lwlu dulizhi95 biofans zhyzh slh2012 wyhzj bingqc ybybyb3929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