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风生碧绿任缠绵:睡莲 精选

已有 7077 次阅读 2015-7-3 22:19 |个人分类:照片分享|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睡莲

     上周参观了以“荷红莲碧”为主题的第四届杭州西湖荷花展以后,先选了些荷花的照片,写了“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的博文,但一直也没好好把睡莲的照片贴出来。这又到了周末,便想着挑几张睡莲的照片。那篇博文说到没太弄清荷花与莲花的区别,有liu0h博友的评论比较清楚地介绍了荷花与睡莲的主要特点:“两者都属睡莲科植物,最容易识别的方法是荷花的叶片表面有绒毛,且成叶会挺出水面,叶片为盾形、没有缺口;睡莲的叶片表面油油亮亮,成叶不会挺出水面,而是漂在水面上,叶片为椭圆形,有V字缺口。荷花的花朵较大,花瓣基部宽广,睡莲的花型一般比荷花小。有藕的是荷花,没藕的是莲花。”感谢liu0h!后又有黄智勇博友留下评论:“ 现在应该是两个不同的科了。 Nelumboaceae(荷花)和 Nymphaeaceae(睡莲)。”黄智勇博友是生物方面的专家,拍摄的小蜜科网无人能比。为了把荷花和睡莲的区别弄清楚点,我做了点功课,查了些资料。现在对百度百科不敢太相信,看了下百度百科的解释,发现太繁杂,不简练。于是找了几本图书看了下相关介绍,要点摘录如下:

    荷花学名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睡莲科(Nymphaeaceae)莲(Nelumbo)。莲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化石证实,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北半球的许多水域地方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那时候,正值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那年月,地球上气温比现在温暖,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 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 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国莲(N.1utea)。可见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银杏、中国鹅掌楸、北美红杉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睡莲学名为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为睡莲科睡莲属。睡莲的起源目前尚未定论。大约在l亿6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睡莲属植物就有了很广的分布。由于冰期的降临,使环境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当时睡莲属中的许多种,随着南北气温差异的形成,也就使一部分的种逐步适应寒冷气候;而另一部分只适应热带或亚热带气候,于是,就产生了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分布于世界各地。睡莲作为观赏植物,具有悠久的裁培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睡莲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东汉时期,睡莲已栽培于私家庭园了。古人记录其形态特性和生活习性:睡莲,叶如荇而大,浮于水面;其花布叶数重,凡五种色,当夏,昼开,夜缩入水底,昼复出也。此植物之花被数层如莲之彤,昼开而夜缩入水底若眠之状,故取名于“睡莲”。

     从相关介绍看,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之一,而睡莲似乎是国外传入的物种,特别是目前各地种植较多的睡莲品种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有意思的是,看到有文献报道,睡莲、荷花可以用来修复工业河底泥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AHs和重金属,具有一定的效果。看来,这些漂亮的水生植物不仅能给人带来美丽和芬芳,还有净化水体及河道的作用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902680.html

上一篇:高考填报志愿从选专业到选学校的变化
下一篇:相见难别亦难,是谁在东风里把沧海望穿
收藏 IP: 222.205.18.*| 热度|

37 李雄 燕文韬 金耀初 陈小润 朱晓刚 魏焱明 郑永军 许培扬 钟炳 李东风 罗汉江 鲍博 王小平 杨正瓴 杨金波 黄荣彬 李学宽 黄永义 武夷山 陆俊茜 孟凡 李竞 张忆文 汪晓军 罗果志 姚伟 刘光银 王桂颖 cbinq biofans slh2012 hheq dulizhi95 zjzhaokeqin tywtyw wangqinling 心静如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