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职称论文千夫所指? 精选

已有 31933 次阅读 2015-4-17 15:12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职称

       我的印象中,按论文来评职称这个事情曾经是大多数人都很赞成的。记得有一段时间,评职称主要是论资排辈,文革的空档让高校的职称评定工作停顿了多年,我大学的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如果有讲师的职称都属于非常厉害的,那应该是文革前已经评上讲师了,而大多数老师根本就没有职称。等我工作以后,单位有许多老同志,高级职称每年的名额不多,但已经开始评了,基本上按工作年限、岗位、职务等因素,当然也要看是不是有论文,一点没有大概是说不过去的,至少要有一、二篇论文,说明你还是做过研究的,但那个时候只要是正式期刊就行,根本没有期刊级别之说,也没明确究竟几篇论文才符合晋升要求。当年我们馆的馆长原来的职称是某系副教授,要晋升图书馆系列的研究馆员,评审材料是送到我母校去评的,恰好我回上海,便让我把他的评审材料直接带回杭州,当时我好奇看了下那些材料,好像也就1篇还是2篇正式发表的论文,具体什么期刊什么内容早忘了,印象最深的是还有一篇没发表的文章,是写在方格稿纸上的手稿,估计是正式发表的论文不够,把手稿拿来充数的。即便如此,那年馆长还是升上了正高。其实要说这是根据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评上的,谁也不相信,但也没有人质疑,因为馆长的职位好像就是职称晋升的资格。

      后来看着单位升上职称的,大多数都是部主任等有一定职务的,当然那个时候的确是部主任们还写点文章之类的,先得到晋升的或者文章多或者职务高,基本上没多少疑议,论资排辈和学术水平之间也没有太多矛盾,其实大家也都认可。只是后来问题似乎多了起来,比如有人资历老但论文少,有人论文多但资历浅,那种取舍就比较为难。图书馆在换了一个馆长后,推出了论文计分的方法,对发在不同级别的期刊论文计不同的分,同时对职称晋升申报也有了论文基本要求,即至少在某级别发表几篇论文并总分达到多少以上才有申报资格。有这样的规定当然是因为教师系列的职称晋升已经这样实行了,而图书馆系列要升职称的人论文也多起来了,却仍有一些资历比较老但论文不多的老师,没有这样的规定有的时候确实为难。

      说实在的,我自己就是因为看到有这样明确的规定以后才开始写论文准备申报职称的,这样的规定的确让资历浅但论文多的人看到了希望,而且有了规定也可以减轻一点排挤老同志的负疚感。此前我们馆长,就是弄了这个新规定的馆长,其实他一直非常鼓励大家做点研究写点论文什么的,和我说过多次写论文的事情,我却一直不以为然,因为看着前面还许多没升上去的老同志呢,不想去和他们抢。当然其实有了这种规定,也不是完全按分数决定谁能升,在我申报高级职称的第一次,分数是超过别人的,不过还是让老同志先升了,自己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公,因为我觉得干图书馆工作,工作的年限也是经验、贡献和水平的体现,那时自己则刚从教学岗位转到咨询岗位没多久,写论文我比他们强,可在图书馆业务上却不见得比他们强。

       我从来没觉得,论文多,或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高就是水平的体现,如自己写的论文中,有一篇是自己感觉比较好,说起来还有点自豪感的论文,当时投给“图书馆杂志”,期刊社告知准备发到他们的“理论学术年刊”上,我知道这个年刊是他们准备做的一个品牌,上面的文章大多是一些图书馆界的著名学者所写,能在上面发表是很荣幸的,一口答应了。等发出来以后我的文章和我大学时我们的系主任陈誉老师的论文是紧挨着的,真的还是有点成就感滴。但那篇文章在学校算分的体系里,只能算是在二级期刊的增刊上的论文,计最低的1分。另有一篇文章,并没怎么用心写,然后随便投给了“江苏图书馆学报”,却一直没回应,过了几个月以后便转投了“大学图书馆学报”,倒是一个月左右就拿到了录用通知,谁想不久却收到“江苏图书馆学报”寄来的样刊,原来已经发出来了,赶紧写信给“大学图书馆学报”撤稿。而那个时候,“大学图书馆学报”在学校的计分体系里是一级期刊计6分,“江苏图书馆学报”是二级期刊计2分,差别可是很大的,但同样的文章,却被两个刊都录用了,而且“江苏图书馆学报”几年后从二级期刊都掉到了三级期刊,只能计1分了,文章在这些不同的期刊上发表就计不同的分,似乎文章的水平也不一样了,大概写文章的人自己也是不会认可的。但当时大家还是承认这样的计分体系,因为这就是一个规则,反正人人都按这个规则计分,那便不管是否合理,至少体现了一种公平的原则,何况大体上,期刊级别高,论文要在上面发表难度相对要大一些,这些期刊上高质量的论文也相对多一些,这也是大家都承认的。好比高考只看一次考试成绩也有不合理之处,但大家也都认可。所以,到后来,所谓分数、期刊级别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卡人的杠子,一个门槛。这个杠子还是蛮有用的,因为职称晋升的名额越来越少,通过这样的杠子一大批没文章的人或文章级别不够的人被卡住了。而为了迎合这样的规定,大家都拼命多写文章,尽量把文章往级别高的期刊上投,于是文章能不能发到高级别的期刊上就成了一种运气,或者要通过关系、金钱等其他因素去争取的了,那个运气就是看文章的选题或形式是否符合编辑部的要求,于是更多的人不是写自己想写的文章,却要琢磨哪些选题可能是期刊喜欢发表的。这个过程中,所谓的计分体系也越来越异化,一是大家的分数都水涨船高,有些已经高得离谱了,二是单纯的计分卡不住管理者想卡的人了,反倒卡住了他们想升的人。多年前,学校已经摒弃了这种计分制,大概便是为了避免太明显的让低分者上而高分者没能上的尴尬吧?要是现在用原来的计分方法给那些职称申报者打一下分,马上就可以发现这一点。

      当然,论文还是最基本的门槛,在某些学校、某些单位还是蛮管用的,这才有对中小学教师、医生等都有论文要求这种事情,但那种不合理却越来越明显,只是管理者还找不到更好的能堵住人嘴的东西去卡掉那么多想要升职称的人。而许多高校,现在仅有论文肯定是不行滴,要有项目、有获奖等等,总之你经常会发现,你好不容易攒够了去年要求的论文数,今年申报的条件就又增加了东西,教育部的文件“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其实很符合现在高校的需要,至少职称评审中,论文不是最主要的了,申报的人达到论文的基本要求已经不是问题,大概也是达到要求的人太多了吧,需要更多的东西来卡人。这其实和一些单位用是否985高校毕业来卡人是一个道理。

      日前,新华网有一篇文章:《职称论文:三宗罪千夫所指,干脆取消行不行? ,所指的三宗罪为:一宗罪——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二宗罪——“论文经济养肥灰色利益共同体; 三宗罪——腐化学术氛围,恶化造假之风。要我看,把棍子完全打到论文上并没击中要害。是什么让论文越来越异化的?虽然文章最后也提出,评审制度是关键。只是,我们只要看看论文作为评审杠杆一步步走偏的过程,其实可以预见到,无论什么条件一旦用来做卡人的工具以后,都会被异化并且被诟病的。最应该改变的就是那种对大多数普通人用一根杠子或几根杠子搞一刀切的粗暴,以及对特殊人群却用这种那种借口而灵活得没有边界的职称评审制度,而不是纠结于究竟用什么作为评审条件才合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883203.html

上一篇:水十条发布,值得期待
下一篇:施光南:难忘的那些歌
收藏 IP: 210.32.172.*| 热度|

58 王荣林 袁海涛 刘洋 许培扬 燕文韬 武夷山 徐传胜 杨正瓴 李土荣 张卫 李燕祥 霍艾伦 朱晓刚 钟炳 姬扬 刘立 李伟钢 庄世宇 张南希 任国玉 陈楷翰 黄永义 孙学军 刘艳红 梁洁 冯龙 蒋永华 徐耀 韦玉程 王启云 金寅淳 胡文政 陆俊茜 郭战胜 孙友甫 翟远征 刘浔江 邹桂萍 邱敦莲 王彦芳 王修慧 杜占池 谢焱石 trtrtr3929 dulizhi95 jianhuiy lwlu zyp321 tywtyw shenlu fsdw 者仁王 jiareng cloudyou yzqts jzhang129 wgq3867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