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用导师push的 精选

已有 30598 次阅读 2017-4-6 14:0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用导师push的


最近读了《中国科学报》上陈斌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成功的学生后面,经常有一个会push的导师”,我觉着写得很好,讲得故事也很有说服力。但这篇文章,如果不认真读,可能会让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产生错觉,那就是学生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导师push。甚至有的导师会误认为学生就是要push,不push不会有进步。这种情况可能会让学生倍感压力,甚至养成被动搞科研的习惯。作为陈斌老师文章的补充,我今天想说的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用导师push的。

关于这样一个论题,我们首先聊聊导师为什么要push学生?导师push学生的原因无非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学生比较懒,不push就不往前动,注意这里所说的懒,只是性情上的,或习惯上的懒,做事喜欢拖延,具体研究上并不见得有很大的问题,导师的push其实是动力。第二种情况,也是因为学生懒,注意这里的懒并不是性情,习惯上的拖延,恰恰相反,在行动上学生表现的可能不但不懒,反而很勤奋,但他们是在用勤奋逃避自己面临的科研上的难题。这时候导师的push就像教练给游泳初学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背后来一脚,踢下水。这一脚很关键,如果不下水,你学习再多的游泳理论,也是学不会游泳的。第三种情况,所谓导师对学生的push,其实是导师对学生科研进展的阶段性管理。在研究生的最初的一两年,学生可能还不太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导师为学生制定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学生定时完成,这种push其实是很必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导师对学生需要这么一直push 下去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讲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我认识一位澳洲的大教授。一次师生聚餐,有人问起他读博士的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导师管得严不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位教授告诉大家他的博士基本上是自学完成的,因为他的导师其实是挂名的,在他读博士不久,就有了好像是驻某国大使参赞的行政职务,根本没时间管学生。面临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可能都会发愁,没导师指导,研究怎么搞啊?博士论文怎么完成啊?怎么毕业啊?然而,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讲,没有导师指导,不还有同学,不还有别的教授可以讨论嘛,不还有图书馆,互联网嘛。这有什么可怕的?不但不可怕,这样的环境反倒造就了这位教授学生时代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人问,当一个博士生毕业了,开始自己独立职业生涯的时候,什么最重要?有人回答说启动基金最重要,有人说学生最重要,有人说人际关系最重要。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其实是离开导师后的研究方向。很多人习惯性地会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做下去,这并没有问题,可能开始还会很省力,毕竟得心应手嘛。然而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学生在你博士论文这样方向上其实是很难走出导师的“笼罩”。一个真正有追求的学者,要想证明自己,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很多人一生默默无闻,平平淡淡并不是因为不聪明,不努力,而是没有找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那么这个研究方向从何而来?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自己攻读博士期间长期思考,主要是独立思考积累的结果。

前面这个故事当然有些特例,因为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有导师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调动双方的主动性。真正优秀的学生从来不会等着导师push一下走一步,相反他们会主动push导师。学生如何能做到push导师?那就要想导师所未想,急导师所未急,什么事想导师前面去,因为导师除了经验其他方面未必比学生高明多少。这样push导师的学生想不成功都难。导师们有时候私下里也讨论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将来会超过导师的成就?能读到博士这个阶段,聪明,努力这些品质都不是大问题,但有没有个性,这里的个性指的就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素质。有的人把这个素质俗称“不信邪”的精神。拥有这样精神的学生,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如果导师停止进步,学生超过导师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我以前的硕士导师培养学生的精髓之处就是“引而不带”。引就是引导的意思,但并不事无巨细地看得太紧,要给学生适度自由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不怕失败。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青出于蓝的学生。有着以前导师的经验,我现在带学生也是这样一个习惯。通常每两周我才跟学生meet一次。两周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段,太长学生容易懒散,太短学生压力太大,效果都不好。人都有惰性,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都hard working 呢?光push其实效果不见得明显。最好的办法就是导师比学生还要努力,还要hard working,还要独立思考,还要不信邪。这样的表率作用下,学生是不需要push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043968.html

上一篇:一辈子太短,做自己喜欢的事
下一篇:如何看待论文发表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
收藏 IP: 134.148.203.*| 热度|

55 赵大伟 陈南晖 郭向云 黄永义 高友鹤 刘良云 杨正瓴 郭战胜 姚伟 罗帆 张文超 李岩 杨顺华 曾太平 李鹤 周金元 杨绪洪 袁贤讯 张建福 牛丕业 李久煊 孙朝范 李学宽 樊采薇 胡涛 李东风 张海霞 周雄伟 梁洪泽 张海权 董焱章 吴斌 陈理 刘安金 陈平安 蒋永华 郑永军 晏成和 黄富强 翟文宝 及利 文克玲 李宁 wgq3867 xlsd xchen zjzhaokeqin wangqinling cloudyou ericmapes biofans yunmu lingling101 htli pseudoscient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