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范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ytc27

博文

不是每块“天花板”都需要击碎 精选

已有 7380 次阅读 2013-3-24 02: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花板, 人才选拔, 成长导向

近日,一条关于“武大博士找工作第一学历遭歧视”的新闻引起多方关注,科学网上也有许多博主写博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学历歧视”现象的确存在,就拿我们实验室来说,去年有一位师姐硕士毕业,硕士期间主要做界面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精通CFD软件,发表了1SCI1篇国际会议文章。应该说科研方面能力还是不错的,可惜由于本科不是211高校,应聘许多单位时,连投简历的第一关都过不了。

昨天有位博主专门批判了“第一学历歧视”和“海外经历优待”两种现存的规则,并认为这是阻挡青年科研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天花板”,需要破除击碎!的确,不管是求学还是求业、就业或是创业,都会遇到一些个人不可抗拒的外在条件或规则。而大部分规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都不会是绝对公平的,都可以认为是阻挡部分人的“天花板”。那是不是所有“天花板”都需要击碎呢?当然不是。

一、“天花板”是怎么产生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天花板”是怎么产生的。“天花板”就是一种规则,凡事都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程序要有指令才能运行,社会需要有法律才能和谐,人才选拔当然也是有标准和规则的。“天花板”可以认为是一个“滤波器”或一张“半透膜”,只有符合这个规则的人才能通过“天花板”,其他不符合的,只能被“天花板”挡着。只要有了规则,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人才来说,这规则自然成了不可逾越的“天花板”。因此,“天花板”的存在是不可避免。

二、哪些“天花板”需要击碎?

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规则不合理,不能达到目的,那就需要去打破它、击碎它!如果这块“天花板”的设置,不是为了选择更优秀更合适的人才,而是为了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单位招考因人设岗,那么请击碎它吧!如果这块“天花板”的设置的位置不合理:太高了,没有人能达到要求,都够不上;太低了,太多人能满足这个条件。那也请击碎它吧!总而言之,我们要根据这块“天花板”产生的实际效应,来判断是否需要击碎它,而不是因为它阻挡了一部分人。

三、“天花板”应该怎样击碎?

一块“天花板”的设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性。比如高考,目前高考是当今中国社会阶层流通的重要通道,也是许多学生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采用怎样的“天花板”才是合理的呢?这个真不好说:采用考试的方式,优点是公平公正,但有的好学生也许会发挥失常,这对他们又是不公平的;引入综合测评,这个分应该怎么给,谁来给,这种主观评价会不会有暗箱操作?遇到这种“天花板”,不是说击碎重建就行了,它还会牵涉到其他种种问题,贸然击碎有可能会导致更差的结果。

有的“天花板”得看怎么用。比如“第一学历”这个问题,这块“天花板”设立完全没有问题,毕竟用人单位在录用一个人时,时间有限,只能用一些客观条件来判断。比如说,当两个博士其余条件都差不多,就是“第一学历”有差别,那选用这块“天花板”也是可取的。而怎么挡也是要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人本科专业一样,学校不一样,那可以选重点学校的;如果本科是非重点学校的是转行进来的,并且对这个专业抱有很大热情,那从进步和上升空间角度讲,选非重点学校的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而如果“第一学历”这块“天花板”放在了投简历的第一关,甚至是用人单位为了能少看些简历而设置,那就是不合理的,要击碎它!

有的“天花板”其实是一种成长导向。比如“海外经历优待”,目前,国外的确在许多学科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而这块“天花板”的设置也可以是认为在引导学术青年工作者们争取到海外进修的机会。去国外进修,只要踏实肯干、积极上进,必然会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当这块“天花板”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成长导向时,我们就应该把它作为目标,作为成长途径,这样自然而然“天花板”就被我们自己“击碎”了(穿过去了)。这就是因势利导,把个人成长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想不成功都难。而不是说看到别人占便宜了,就喊着要击碎它。当然,在选择人才时,一味的“海外经历”至上,抛开成果不谈,那就是“天花板”使用不当。

 

总之,“天花板”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有不合理的“天花板”才需要去击碎它,而怎么击碎也是很重要的:有的“天花板”不能因为有不合理的一面就彻底否定,同一个“天花板”不同的用法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有的“天花板”能指引我们成长的方向,可以靠我们自己穿过去。当然,还要补充一句,在谈“天花板”是否需要击碎之前,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能够到“天花板”,如果我们还在“天花板”下面,那谈“击碎”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关注年轻科研人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9948-673279.html

上一篇: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下一篇:努力和导师成为“黄金搭档”—发表第一篇SCI文章后的感想
收藏 IP: 210.45.123.*| 热度|

9 林中祥 夏少波 田云川 曹俊兴 赵美娣 徐大彬 王春艳 jpx720 zhoulangxiuc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