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lxd198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lxd1988

博文

我的科研梦

已有 3800 次阅读 2013-11-4 14:39 |个人分类:我的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许多60,70年代的人,总是指责80后的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说,他们吃不了苦,然后就开始长篇大论的他们当年如何如何,其实,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漫长的积累,就不会有振奋人心的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的,这与哪个年代的人其实关系并不大,只是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力管理水平的提高,科技工作者各施其责,不需要一个人再干10个人的活了,当然,他需要把自己这份干好,只是,因为这样就受到指责,也是不公平的。

   说道厚积薄发,我想起了学校的一位老教授,熊远著老师,熊老师29岁毕业留校任教,53岁被评为副教授,56岁被评为教授,69岁当选工程院院士,如果不看29岁到53岁这24年,就从53岁看起,这绝对是火箭一般的履历,副教授到教授3年,教授到院士13年,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前期的“厚积”阶段,熊老师从毕业留校开始,就在猪棚里呆起,一直到退休,依然没有离开自己工作的地方,这是长期的积累,才使得他有了后来的成就。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实际的问题,如果,一位学者在20多年的时间里,依然没有评上副高的职称,或许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印象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在现今的苛刻的科研制度考核体系中,一位学校的教师20多年都没能达到副高的聘用要求,肯定早也被辞退了,所以,熊老师的成就应该是属于那个年代的,那个朴素的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们,可能心理真的没有想太多,也没有苛刻的科研评价体系,没有影响因子考核,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科研。诚然,只要是存在的制度,就会有他合理的地方,我们也就只能在心理怀念下那时候的环境了。

   说到科研的初衷,毫无疑问,最重要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我看来,要变成科研的动力,还需要坚定的信念,兴趣、好奇心和信念都很重要,必不可少。本科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周开达老师的故事,周老师立志做水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那一代人,小时候根本吃不饱,每天都饿着肚子,所以他想让所有人都吃上大米,他为了他这个儿时的梦想,当然,后来这就称之为信念。在水稻田里,他一直呆到了自己倒下的一天,或许他是真的累了,这一倒下,就沉沉的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说到科研,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当你喜欢上它之后,源源不断的动力就涌了出来。你总是想知道这个现象后面的原因,你总是想下一秒会出现什么魔法(做实验的时候,想到每个试管里都可能是一个magic),你总是想知道一切,但它们却不轻易被你找出来。我上本科的时候,学校有一位老教授,我从没见过他的身影,只是听过他的传说。这位老先生叫颜济,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说,严老师快90岁了,还在国外调查小麦的种质资源,他喜欢穿一件花衬衣,带着黑墨镜,俨然是一位大明星,谁成想到,这是一位学者,一位农学家。有些时候,当你做着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就停不下来,你不会被外面的世界所干扰,你只是寻找你自己的答案。

   怀着初心上路,希望我们能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附录:

熊远著教授,动物遗传育种专家。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特别是猪育种工作。主持育成瘦肉型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10余次引进世界名优猪种资源,主持培育的杂优"杜湖猪",80年代成为畅销港澳的名优瘦肉猪。80年代初提我国出专门化品系选育的技术路线与方法,主持培育出多个专门化父母本品系。建立了PCR-RFLP等快速准确检测猪氟烷基因型的分子生物技术,提出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培育出瘦肉猪抗应激新品系。90年代组建猪的资源家系,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猪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后选基因的研究,同时分离、鉴定了与肌肉生长、肉质等性状有关的多个新基因和新分子标记,为开展猪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先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试验场。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含特等奖1项)。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开达教授,作物遗传育种专家。

长期从事作物育种与教学工作,在杂交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及应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首创了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技术和方法,培育出的冈、D型杂交稻推广3.048亿亩,增产稻谷228.58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320亿元。提出亚种间重穗型水稻育种的新理论和方法,育成II优6078等重穗型杂交稻,比汕优63增产10%以上。在两系法水稻育种方面,应用生态育种技术,解决了长江中上游地区两系杂交稻选育的困难,该方法已成为两系杂交稻选育的常用方法。培育了20多个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四川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曾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济教授,小麦遗传育种学家。

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获得者。他从事的小麦育种研究对四川小麦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小麦族生物系统学研究成果的专著,在国内外学术界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和高度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9161-738927.html


下一篇:时评有感
收藏 IP: 112.65.223.*| 热度|

2 刘旭霞 GaaraLu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