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5:强人工智能
热度 1 2021-8-1 09:12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什么是“强人工智能”? 李:简单地说,就是具有人类或更高水平的纯机器的真正智能,而“弱人工智能”能完成各种任务,但不具有人类水平的智能。我觉得,“强人工智能”的信念主要植根于近现代科技、特别是牛顿力学大获成功以来盛行的还原主义和机械主义:万事万物最终都 ...
63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4:图灵测试
热度 1 2021-7-25 12:53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人工智能大牛马文·明斯基说:像“情感”“意识”这样的“手提箱”词汇之所以难以定义,是因为其内涵太丰富了,只要我们把它切块细分,就能很好地把握。我想,“智能”大概也是如此,应该也能由此得以界定。给定义就讨论,我们浑身不自在。 李:明斯基在《情感机器》一书中 ...
95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科研体制的大修2:众人参与的主客观评估
热度 1 2021-4-1 13:53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科研评估体系的大修:②众人参与的主客观协调指标 李: 国内的评估体系太强调客观化量化的“科学”评估 ,往往只关注科研到款多少、发表了几篇论文、获得了几个奖等客观量化的指标。领导多半或缺乏担当或能力不够或自私偷懒,只简单地按这些指标来评判优劣。因此,人们不 ...
3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3:精确定义之病
2021-3-30 12:49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不给定义就讨论,我们浑身不自在。 李:是啊,我们都被洗脑了,科研工作者更是如此。太爱下定义(旧称“界说”),是西方学术界的宿疾,早已蔓延全球。在《生活的艺术·思想的艺术·回向常识》中,林语堂调侃这个毛病说:“人的爱好字句,是他走向愚昧之途的第一步,他的爱 ...
3654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2:奢求精确之误
热度 2 2021-3-28 11:54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那“智能”有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李老师的定义是什么?离开了定义,好像不太好讨论。 李:一再有人要我精确定义我所谈论的对象,我都谢绝了。今天深入地说说此事。只要清楚谈论对象是什么,各人的理解不妨略有出入。英国前首相鲍尔温告诫说: 不要热心于下定义……“杀 ...
446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与师生谈人工智能1:智乎哉?
热度 3 2020-10-27 09:59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当前人工智能很火,李老师是怎么看的? 李:人 工智能当前在不少国家很火,中国最甚,得到了国家极其高度的关注,在各国中最突出。首先可以肯定,几年内就会不断有大量新颖的科技产品问世、应用、推广、普及,改善生活,它们涉及人工智能的研发,在各自特定的方面都会有过 ...
58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26:自造成恶神
热度 1 2020-9-25 14:24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我也听说过《奇点临近》这本书,它好像挺有市场的,不知怎样? 李:这本书很值得我一读。不过,你们读后也许会觉得它吹得太厉害,太不靠谱、太不可信。的确,它气势磅礴,充满大胆想象。作者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技术崇拜主义者,对科技发展极度乐观。虽然我不同意他的大多数观点, ...
533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25:进步到恶神末日
2020-9-4 11:49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人类简史》这本书最近好像很火。我买了,还没看,不知道到底怎样。 李:《人类简史》的确很好,尤其是最后一章。让我们读读其后记“变成神的这种动物”的结尾吧: “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 ...
5559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24:进步的残酷
2020-8-27 09:42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李老师的这一席话,真的让我震惊。我一定读读《进步简史》这本书。 李:像《进步简史》这样的书其实并不少,我再推荐一本,就是《人类简史》( Yuval N. Harari,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它说: 对于整个生物界来说,人类的进步其实是“毁天灭地的人类洪 ...
53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