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旁听《首届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侧记(之一)

已有 2179 次阅读 2019-12-29 08: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228日,旁听了一个会议,会议名称是《首届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主办单位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这个中心现在落户在北航。所以,我没有出学校大院的院门就旁听到了这个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课程思政的经验与思路的交流。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初步地了解了一下,所谓课程思政,就是把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合进高校现有的各个课程之中。或者说,除了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几乎全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做课程思政这方面的工作。

这让我十分感慨,似乎还是时间不长的几年前,当《辽宁日报》批评某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肆无忌惮地发表着不当言论的时候,有些人还在攻击《辽宁日报》。现在的形势当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那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已经不允许在课堂上随意乱讲了,而且要求所有高校的课程,都要为育人服务。而这个育人,不是育的别的什么人,而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然,是不是还会有人不甘心,对于今天的形势和局面会表达某些不满,这完全是可能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毕竟大势已去,几个蝼蚁想要掀起大浪来,可能性是要少多了。

几年前,北航的一些老师们,就开始尝试着做这个课程思政的工作。这个会上,北航张有光教授和王文文副教授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具体做法。张有光教授是电子工程学院的。他讲授的课程涉及电子学与通讯理论。他结合课程讲授的内容,融合进华为所做的工作,华为技术的发展,美国为什么要打压华为等内容,激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他也结合科学家在取得研究进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和意志,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研究中不畏艰难,勇攀高峰。这些内容表面上看,似乎与课程内容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实际上,无论课程所涉及专业的发展,或者所涉及到与专业有关的工程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回避前面提到的问题。科学领域与工程领域是在人类社会中产生与发展的,所以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不可能对于科学领域与工程领域不产生影响。而这些影响会直接导致科学领域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过程的各种变化和走向。

王文文副教授是讲授大学物理基础课的。她在授课过程中,把物理学家的事迹,物理界的自然现象,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实验和研究方法都结合到课程讲授当中,分别会涉及到科学家的奋斗精神,物理界的辩证法规律,物理学史的矛盾及其规律,以及实验等方法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她从不同的方面把这些内容融合进大学物理课程的讲授之中。她也做了比较的研究,把她授课的班级与其他没有刻意做这种融合工作的课程班级进行了比较,那么她统计的数据表明,在融合了这些内容的课程所涉及的班级,学生对相关概念的印象要更深一些。当然,其他班级并不是有非常大的差距,毕竟课程是同一个,所以只是接受到的感悟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张有光教授与王文文副教授的做法或者尝试,我以为是课程思政工作的一个初步阶段。凡事总要有个开始,而开始的部分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程度。我记得大约三十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北航数学系的教授李心灿老师,也是尝试着在课堂上讲授数学发展史,以及数学家们的奋斗事迹,以此来激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以及他们对数学本身许多奇思妙想的兴趣。李心灿教授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当时,只是他一个人所做的尝试,并没有成为更多教师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没有引发学校方面对其他教师进行做这种工作的引导,甚至李老师所在的数学系,也没有重视把李老师的经验加以推广。这确实是一种遗憾。或许当时的人们,只是感觉这种做法不错,但不错的原因似乎只是李老师个人的努力和想法,并没有把这样的做法与教育教学的改革真正结合起来。现在大家至少都开始自觉地做这个工作,这毕竟是一个好现象,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这样的做法,不会没有人质疑。比如,有人就曾提出,我们现有的课程已经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大纲,现在加进这些东西,是不是会对原有的大纲产生不利的影响?会不会影响原有大纲的完整性?如果任课教师有这样的疑虑,那么他们不太会积极主动地做课程思政的工作。另外,也有学生表示了异议。在这些学生看来,上课就是上课,讲这些课程之外的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虽然这类声音并不太多,但毕竟是有的。当然,对于这样的声音也是要进行分析的。原来的课程大纲是怎么制定的?我以为,虽然现在课程的内容比起几十年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大纲编写的思路一般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当年苏联的模式,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从美国或者欧洲发达国家引进的模式。这两个模式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两种编写大纲的思路跟中国的高等教育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有人可能会说,课程就是课程,与国情何干?现在看来,还真不能说与国情无关。有关探讨,请看下回分解。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211895.html

上一篇:认知介入治疗
下一篇:旁听《首届全国高校课程育人高端论坛》侧记(之二)
收藏 IP: 221.219.29.*| 热度|

4 王安良 郑永军 马臻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