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警示

已有 2053 次阅读 2018-10-12 07:2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美国《纽约时报》20175月曾曝出猛料,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在华各地谍报网于2010年至2012年间在美方还没有反应过来前被迅速瓦解,导致30多名情报人员被快速准确地清除。当时美国媒体称,并不清楚遭到失败的原因是“内鬼”,还是网络遭侵入。

《纽约时报》爆出的这场中美上演的生死谍战内幕惊心动魄,美国中情局多年来在中国苦心经营,成功吸纳了一批在北京官方机构工作的人员为间谍,并建立起了快捷高效的间谍网络。这些被吸纳的人当中大都在很重要、很敏感的岗位上。他们为中情局提供了大量的机密信息。到2010年的时候,中情局获得情报的数量和质量均创多年新高,许多重要情报直接报送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但自2010年底起,中情局突然发现情报开始枯竭。至翌年初,美国情报机构高层发现中国线人陆续失踪,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线人们失踪的原因。

奥巴马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得不到及时有力的情报而屡屡被动。他不止一次的问中情局:你们在中国的间谍都去哪儿了?

中情局的头头们没敢告诉奥巴马,他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间谍网络,已经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20名最重要的线人已经被中方处决或收押。

《纽约时报》的报道说,自1980年始,美方情报部门对中国实施代号为“沸”的行动。即在另各行各业渗透美国间谍,在关键时间让政局“沸腾”。

该行动的目标之一是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物色人选。据参与这个行动的美方人士称,从1979年到1988年,至少有120名当时十分著名的中国国籍的“文人”,被美国情报部门以各种手段收买。美方要求这些人“针对中国的弱点,重点揭露中国以及中共的一些重要错误”,美方认为,这些人“对打击中国人神化领袖的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美方收买中国知识分子精英的手段包括帮助这些人在海外知名刊物上发表文章,美情报部门付给他们的“稿酬”十分可观,开始是每千字2000美金,后来上涨到每千字3500美金,汇入这些精英指定的帐户。据参与此行动的美方人士称,这些被收买的中国知识分子成为后来助长中国政治风波的基础。

这不禁让人想到,那些讽刺所谓“五毛党”的知识分子,收到的钱居然是五毛的数亿倍。而且有两项罪责与这些知识分子间谍有直接的关系,一个是千方百计诬蔑和诽谤毛主席,一个是在己巳年的风波中兴风作浪。

对于犯下这些罪行的人们,虽然人们早就怀疑他们与国外的间谍部门或者情报部门有勾连,但一直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这次是美国的媒体,而且是颇有权威的《纽约时报》公开报道了出来,即使不是直接证据,那也算是间接证据。美国媒体不至于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给美国自己泼脏水。

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在那些天天发布诬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制度、我们的领袖的言论当中,是存在着这些美国间谍或者美国特务的手笔的。他们多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说着这种让人恶心和腻味的话语。我们现在听到这些话语,肯定会留心地观察一下,并且要认真的思考一下,他们是不是与美国的情报机构有着某种联系?这样的质疑现在看来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言论的可信性肯定比过去要大大地打了一个折扣。虽然现在有人还继续在网络上发表这样的言论,但是我们希望更多的网民要有更为清醒的头脑,真正认清在这些人背后的那些龌龊的东西。

这里又有必要再次讨论一下有关知识分子的问题。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总是会依附于这样一个阶级或者另外一个阶级。那种把知识分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且认为这样的一个阶级是最高明、最有良知的阶级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这些被揭露出来的美国间谍们,几乎都是知识分子。他们的良知何在?他们的高明何在?他们不过就是一类卖国求荣的败类。

特别是所谓“文人”,一般是指从事非理工类专业的知识分子。有时候,他们中的有些人连起码的道德都不具备。他们表面上的道貌岸然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肮脏与丑恶。那种天天在咒骂执政党,在咒骂今天中国的全部成绩与进步现象的知识分子,其实他们的内心都是缺乏良知的。当然,也有些工程技术领域中的个别知识分子,成为敌对势力搜集我国军工科技情况的帮凶。

五十年代,在讲安全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说防火、防盗、防特,其中防特就是指防范台湾国民党的特务。现在恐怕要加上一个防谍,即防范国外的间谍。看来,中国越是发展,越是要防范敌对间谍的侵害。现在的间谍构成,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国家机要部门是占有很大成分的。而这些部门也是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地方。那么在被诱惑上钩的间谍中,知识分子也肯定不在少数。看来,在这些部门对于防谍的意识与工作需要加紧再加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40347.html

上一篇:他们收了什么好处?
下一篇:马克思的观点
收藏 IP: 111.201.66.*|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