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历史的真实细节

已有 2576 次阅读 2018-6-23 07:2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970年冬天,我们厂和北京大多数企业一样,组织职工野外拉练。我们从北京出发,一直向北走,六七天后,走到延庆。然后在延庆休整,在休整期间,组织了当地老党员、老退伍军人对我们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其中有这样两件事情给我深刻的印象。

延庆是当年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说是根据地,但并不类似于晋察冀解放区那样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延庆这一带更像敌我双方拉锯式存在的区域。白天,日本鬼子和伪政权的势力在影响着这里,到了夜里,八路军的影响就发挥着作用。所以农村里的村政权,就需要有类似的所谓“两面人”的存在。白天,他们要支应鬼子和伪政权,到了晚上,还要与八路军打交道。两边都跟村里要粮要款,所以在这样的村政权里做两面人很不容易。

给我们讲话的老党员,就是当年的两面人中的一个。他给我们讲话的时候,说,他其实是让绳子捆进共产党的。听到这个说法,我们都很惊讶。共产党还拿绳子捆人?逼着人加入共产党?老党员解释说,如果他不入党,八路军对他就不放心,认为他对鬼子是真心的,对八路军是虚情假意。所以如果他不入党,就可能受到八路军方面的惩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入了党了。

我们一起拉练的小伙伴们对此都很不理解,认为当年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想了很久,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要知道,那时的中国,下层人民普遍文化程度很低,文盲很多,更不用说能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和政策了。所以,在这样一些边远的区域,党的基层组织,或者八路军的基层人员,也不太可能有着更高的所谓素质。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我必须要完成。为了完成任务,就要想更多的办法,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拿绳子逼着两面人入党,对于完成上级交给的要粮要款的任务是有利的,所以就可以这样做。反正又不是要杀掉他们,只是做法上粗糙了一些,有何不可?

这个历史的细节让我想到,中国革命本身是复杂的,也是艰巨的。有过很多今天看上去不合理的事。但这就是历史。历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都要走过这些艰难坎坷的道路。拿绳子捆人当然不对。这样的现象并不会经常发生。但在某些时候,某些地区,确实又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或者其他类似的不合理、不应该的事情也都发生过。这些事情的发生对于革命事业来说,是弊大于利。这表明,我们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党的成长,都是要经历很多艰难历程的。

后来我在给学生讲党课时,学生的反映是,认为我讲的比较实事求是。他们过去听的党课,都是讲正面的东西更多一些。而在我的党课上,我讲的是革命的进行与党的成长充满了艰辛,党也会犯错误,也遭遇过失败。但党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尽快从失败中走出来,这才显得共产党更加伟大。学生们的感受是,这样的历史才更是真实的,而正因为真实,也才是可信的。

那位用绳子捆进来的老党员,也是这种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在人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国家搞革命,这样粗糙的行事方式的存在,丝毫不会让人奇怪。这样的历史是真实的。但是党能够逐渐改正这样的缺点,逐渐走向成熟,同样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把真实的历史告诉青年人,不仅不会损害党的形象,反而会让青年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对于帮助他们独立思考是有好处的。

另一个故事,是董存瑞的老战友给我们讲述的。董存瑞牺牲的场面,他是亲眼目睹的。他说,董存瑞牺牲时,并不是像现在的电影画面那样,高高地站立起来,用手托着炸药包。这位老退伍军人说,当时董存瑞要炸掉的桥头堡下面的空间很小,人在下面根本站不直。但董存瑞所使用的炸药包支架又有点短,不可能抵住桥头堡的底部。在这样的情况下,董存瑞是半蹲着,用头顶住炸药包,直抵桥头堡的底部,才能炸毁桥头堡。这个形象看起来似乎没有电影里张良高举炸药包那么雄壮,但这样的姿势是历史的事实,是更为真实地反映出了历史。而且这样的姿势更显现出董存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用手高举炸药包,毕竟炸药包距离头顶还有一段距离,虽然董存瑞也知道这样做必死无疑,但在心理上比起用头直接顶着炸药包,后者体现出的勇气更为伟大。我希望我们的画家,能够描绘出董存瑞这样的真实的牺牲前的英勇形象,这种形象可能不像电影里那么美观,但对人们心灵中的震撼会更大。

历史需要真实,真实需要细节。如果为了所谓形象之美而故意忽略细节,或者改变细节,那是对历史的不敬,也会让人们对于历史的尊重有所减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20403.html

上一篇:当老板的风险
下一篇:国企改革与产权理论
收藏 IP: 111.201.67.*| 热度|

3 黄仁勇 李斐 孙杨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8: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