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哲学到底是什么

已有 7883 次阅读 2017-3-25 05:5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多年前,在讲哲学第一课的时候,我问了一下学生们,在你们心目中,到底什么是哲学?有学生是这样回答我的:哲学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坐在屋子里,整天冥思苦想,然后就写出一堆很抽象的东西来。这些东西,多数人都不懂,但是据说这些东西很宝贵,很有思想性,十分高深,云云。

这样的回答,虽然是第一次听到,倒也没觉得有多奇怪。学生们在此之前也读过一些书,甚至也曾经在同学之间讨论过。但是,毕竟他们读的还是不多,所以留下这样的印象也没什么不正常的。

经常会有学生来问,学哲学有什么用?产生这样的问题,原因不少,但是,其中多少有这样的因素,就是大家并不知道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是什么?按照教科书上的回答,我估计大多数人并不满意。那种回答更像是一群废话,或者说是一群正确的废话。因为在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根本就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哲学是一种思考,是对世界外象背后的思考。不论涉及到什么领域,什么方面,这样的思考都可以是哲学的一部分。至于这样的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概念,那倒并不重要。有的人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作为哲学的概念,而另有一些人则要生造出一些词汇来作为他的哲学中的概念。前一种情况可能让人容易懂一些,但这样做的哲学家往往把他们自己的理解强加在这些熟知的概念之中。而后一种情况更是在玩一种语言游戏,需要人们绞尽脑汁,也未必能明白哲学家到底想说什么。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往或者交谈中,往往会蹦出一两句听起来意味深长的话语。听到的人觉得这样的话语很有哲理性。这不过也是经过人们长期生活过程后的一种感悟,或者是经过深入思考后的一种思维提炼。这样的哲学看上去没有理论的系统性,可是谁说哲学就一定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那么多领域,那么多现象,都可能引起人们深入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得构造出怎样的理论才能把这些思考都囊括进来?我以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还是那句戏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啊!

所谓理论体系,所谓逻辑结构,所谓概念的生成,都是指望用一种看上去简单扼要的方式把这个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都套进去。这确实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当然,具体到某一个领域,或者这个领域中的某一个阶段,人们尝试着做这样的工作也是有些意义的。毕竟范围小了一些,对象简化了一些。这样的做法可能还有些实际的意义。如果想用一个理论、一个体系去套整个世界,甚至整个宇宙,那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

哲学思考来自生活,也需要回到生活。或许这才是哲学会引起人们产生兴趣的根本途径。过去在六十年代,在普及哲学的时候,经常用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生活中存在的哲学。这种方法是有用的,也是有效的。只是人们感觉,这种方式只能是学习哲学的入门手段,不能用来深入的学习。我以为,入门手段固然不错,但不能因此否认这种手段的长期时效性。空谈概念和逻辑,到底能让普通人产生多大的兴趣?玩语言和文字游戏是一回事,学习哲学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又是另一回事。

从生活中产生的哲学,在回到生活去的时候,会产生更多的联想与演绎。我们在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看待这个世界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时候,用那些来自生活的哲学方法,就会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我们不会被那些复杂纷纭、五彩多姿的表象所迷惑。我们在没有了解到事情全部的时候,不会轻易给出任何判断和结论。我们先要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事实与细节,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初步的判断。然后再去了解更多的细节与过程,然后再做更进一步的判断。在给出最后结论之前,我们是需要慎重再慎重的。

有了结论,要产生处理的方法就要简单一些了。战争中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实依仗更多的不是具体的战术,而是高层次的战略思维。而这种高层次的战略思维,绝对不可能离开哲学的思考。

在为人处事上,在对待职业生涯上,在对待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都需要这样的哲学思考。虽然有些人平时没有这样的自觉,但是在遇到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运用某种他所了解或者掌握的哲学思考。当然,如果经常有意识的哲学训练,形成了一种相对成熟的哲学思考,那么在他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不会慌乱,二不会乱做决策。他更会冷静、沉着,知道什么是以大局为重,也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

当然,这样的智慧并不是什么锦囊妙计,而是针对具体的客观实际,所能采取的最适合的方法。所谓最适合的方法,未必是让人最满意的方法,但可能是能让相关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方法。同时,这也会让相关利益受到最小损失的方法。

从利益方面的算计只是哲学功用方面很小的一个部分,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部分。如何看待和处理人生才是哲学发挥功效的最大领域,也是这种大智慧最充分的体现。只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真正能领悟到这一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41485.html

上一篇:从萨德看东亚棋局
下一篇:文字与民族
收藏 IP: 111.201.69.*| 热度|

2 王启云 蒋永华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