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人的嫉妒心理 精选

已有 11154 次阅读 2014-10-9 06: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国庆期间,我以当年一门专业课程助课老师身份应邀出席我校地球物理专业80级学生毕业30周年聚会。当年担任这一届学生教学及管理工作居住在武汉的老师们几乎悉数到场祝贺(有一部分老师退休后回北京居住),其中一位行动不便老师由老伴陪同坚持参加,师生感情之深让人动容,也给了我们这些退休老师一次相聚的机会。出席活动老师的年龄从82岁高龄到60岁(刚刚退休),主要属于当年专业课程的主讲老师、助课老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及现任院长和书记。学生们深情回忆当年那些“少不更事”的趣事和毕业后的艰难与辉煌创业经历,述说当年学习地球物理专业拥有丰富的数理知识,为日后享受职业愉悦和不断“跳槽”奠定坚实基础的感受,玩的不亦说乎。关于这次聚会情况我将有专门博文介绍(初步题目为:80级学生说:他们属于幸运一代)。在师生共进晚餐时,一位刚刚退休的QU老师私下告诉我一件整整埋藏了30年的往事(与聚会学生无关),很有意思,值得在科学网和大家交流。

QU老师告诉我,30年前他所在教研室有一位刚当讲师不久的S老师被安排担任1982届(78级)一位学生毕业设计(即学士论文)指导工作。当年这个专业只有两个毕业班,学生60人左右,然而专业老师不少,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毕业的“老教师”大有人在。所以,按说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这样“重要教学工作”应该轮不上这位文革中大学毕业的年轻讲师S。据说这位当事人对首次指导毕业设计的事情记忆犹新(毕业学生目前在美国工作),但是却并不清楚当年指导老师具体分配情况。S老师还以为和他资历相似的几位老师都参与了当年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当时教研室(现在由于原来系改名院,教研室称为系)这批文革期间毕业生有近10位,而且还有一位后来读了硕士研究生。所以,这位指导毕业设计的S老师很有点“鹤立鸡群”与“开先河”的味道。在没有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这批老师中大多数人还是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这么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大家都是讲师,你先一年指导了本科毕业设计又怎么样?那时还没有实行绩效考核,不存在多挣“工分”的事,与收入也不挂钩,要按当下一些人的消极观点属于有点“吃力不讨好”的活计。然而,在有的人心里却将这件事情看的很重要。

QU老师告诉我,在那批没有参与指导毕业设计的年轻老师中有一位自认为“水平高”有点“小肚鸡肠”老师,对S老师指导毕业设计的事情耿耿于怀,内心很不服气。因为,这位老师的讲师身份由于特殊原因还比其他同批(包括S老师)毕业老师早两年(为了照顾他农村夫人调入学校,因为当时讲师身份可以照顾农业户口夫人转成城市户口,这是领导关心他的结果)。他从教研室教学秘书那儿偷偷拿来S老师指导的那份毕业论文,和另外一位关系比较铁的老师私下“认真”研读,看能否从中找点茬,发泄内心不满。果然,在这篇本科毕业论文中的一大堆数学公式中找到有一个地方可能少了一个系数2。然而,这两位“嫉妒心”较强老师“经过认真研究”也发觉可能属于学生笔误,与指导老师无关,也并不影响这篇学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因而,两位老师只能私下相互发发牢骚,埋汰一下S老师水平不行,没有对论文进行细致检查而已,并没有直接找S老师去“理论”。当然,是否找了当年教研室领导去“举报”不得而知。以至于这位S老师在30年后的今天有点像档案解密那样才从QU老师那儿得知这件事情的原委。其实后来几十年间S老师和那位“小肚鸡肠”老师之间一直保持了良好关系。因为S老师心胸比较豁达,加上他们大学期间都是同一年级不同班同学。当然,历史是一面镜子,此后几十年间,两位老师暨同学之间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前者远远高于后者,那是后话。

由这件事情,我联想到一个常人的“嫉妒心理”话题。我们这些老年人几十年走过来,对“嫉妒心理”认识有点切身体会。我自己在夜深人静时喜欢回忆往事,在涉及嫉妒心理事件时,在我的脑海中似乎从来没有什么记忆,主要记忆事件大多与科学研究相关,例如碰到困难时的一筹莫展和取得好成果的喜悦经历,这从我一些回忆博文可以看到。我们兄弟姐妹相聚聊天偶尔谈到这个话题时,大妹妹常说,我们大家心态之所以比较好,应该是继承了老母亲的基因。据村里老人们说,母亲从16岁嫁给父亲,几十年(现已90高龄,我们期待老人家健康过百岁)来几乎没有看到她发过什么愁。老人家也从来没有和村子人吵过架,似乎总是处在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状态中。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即使在极端困难时期,母亲的表现一直很是阳光的样子。我也和母亲聊过类似话题,她说其实有时心里面苦的很,但是愁死了又有什么用呢。例如,为我们上学的学费去找人借钱,遭到个别人的讥讽,人家说没钱就让孩子们回家种地,上什么学。

我想“小肚鸡肠”或“嫉妒心理”对一个人的心身健康一定不利,可能比较容易产生现在所说的“抑郁症”。上面提到的这位“嫉妒心”较强老师在刚过60岁年纪就因罹患重病而仙逝,不知是否与这种负面心态有关。因为,嫉妒心理往往藏于内心深处,而且一般情况下并不发泄,所以容易“积怨成疾”。我一般对于周边那些确有本事的人,除了佩服外,内心常会有一股暗中较劲的冲动,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这可不是大道理,而是切身感受,否则就不会有我现在愉快惬意的退休生活状态。我想这个心理状态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心态。因此,我认为,年轻人应当尽可能摈弃那种“小肚鸡肠”的“嫉妒心理”,让自己尽可能活得阳光一点。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高大全”和品德多么高尚的人,但是做一个不嫉妒他人,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应该不难。况且,嫉妒别人于事无补,不管被你嫉妒对象是否真有本事,还是那些“拼爹,拼娘”的“二代们”,难道你还有什么能耐改变人家不成。

20141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834135.html

上一篇:回忆我的大学生活-打油诗
下一篇:80级学生畅谈当年“干净”的大学环境
收藏 IP: 219.140.206.*| 热度|

32 朱晓刚 孟浩 蒋继平 杨建军 武夷山 彭思龙 褚昭明 陈楷翰 唐凌峰 尤明庆 黄永义 檀成龙 张耀斌 李健 张忆文 陈敬朴 王启云 彭真明 余党会 鲍博 郭战胜 罗帆 姚小鸥 魏武 胡方云 申艳军 taoshl biofans eastHL2008 brns doctor5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