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在中山大学发挥余热 精选

已有 17705 次阅读 2016-11-21 15:4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今年上学期结束前夕,我们学院院长电话与我通报一件事情,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经学校审批,设置了一个“高年资教师岗位”。这是中山大学在本科教学上采取的一个新举措,对于一些院系的某些重点课程面向全国招聘资深主讲教师。这个举措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有点相似,他们对于一些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不设固定教师编制,临时聘任那些科研背景好教学出色的资深教师主讲。这次地科院向全国招聘一位主讲“地球物理学”课程的老教师。我们院长说,这个岗位似乎我很适合,建议我申请。为此,我上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网站游览了一下这个岗位的职责要求。    

从资历上看,我是一个在地球物理学领域教学科研超过40年的老教师(从留校算起,第二年就开始教学至办理退休手续)。我在职时曾经给学校“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主讲过五届“地球物理概论”课程,至今我与教过的几个理科基地班的优秀学生一直保持联系。一位2007届学生至今还记得当年我的教学风格,强调学生注重阅读相关文献。他说当年我建议他们阅读高山教授(201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东部地球化学组成”的论文,这篇论文的重要创新是提出了我国华北地台大陆下地壳化学成分的分层结构。因此,这个教学经历与中大“高年资教师岗位”职责(面向地质类专业的“地球物理学”课程)似乎很是匹配。

然而,对于是否申请这个“高年资教师岗位”,我也有点顾虑:一是目前我的科研工作依然比较繁忙,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项重要成果已经被暑假出国休假耽误了一段时间,论文的初稿基本完成,只需修改几遍即可提交。如果要接这个“差事”,无疑还得再次拖延这项成果的完成。此外,这门课程学时数较多,如果周学时安排太少将会牵扯我一个学期的精力。为此,我向院长建议,为了支持中山大学地科院地球物理课程教学,是否考虑院里其他几位比我年轻的退休教师去应聘这个岗位。几天后,院长告诉我,经过他一一梳理院里退休老师的基本情况,认为还是我比较适合这个岗位。为此,我只好按照“岗位”要求,向中山大学地科院提供了相关材料(推荐信、退休证、职称证、业绩证明、教学证明、身份证及身体健康证明等),接受中山大学“高年资教师岗位”聘任机构遴选。

经过中山大学地科院领导与教授们讨论,决定聘任我承担这个“高年资教师岗位”的“地球物理学”课程主讲教师。这个岗位除了主讲“地球物理学”课程外,还要承担一点“教学督导”工作,听取四位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也从网上查询了我的相关信息,并告诉我在全国几位应聘者中我可能属于其中最年长者。他们似乎主要看中我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背景。他们也尊重我的建议,安排每周两次课程,这样可以在两个月期间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此,我表示接受这个任务。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依赖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是数学-物理学与地质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需要较高的数学、物理与地质学基础知识。我在职时给我们学校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讲授课程的名称为“地球物理导论”,安排的学时数与这次中大地质专业相当。我给这门课程性质定位:准确的地球物理基本概念与综合地质学知识。这门课程的难点是如何将地球物理基本概念及知识与相关地质学概念及知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与构造地质等)有机结合。据我所知,我国地球物理学界一些同行长期以来注重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本身,例如地球物理反演理论研究,忽视与地质理论深层次结合。为此在今年518日在武汉大学举办的“地球科学前沿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2016年会”上,我专门做了一个“地球物理的挑战”报告,提请地球物理学界同行们重视地球物理原理与地质学理论结合,提升我国固体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及服务国民经济应用研究水平。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与高山教授(地球化学)合作以来,先后与学校多位地质学家(涉及地层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精诚合作,取得了一些国际同行认可的科学研究成果。

我放下手里所有科研事情,专心收集资料备课,并利用几十年来我在学院积累的人脉关系,请院里几位在应用地球物理主要方向(以工程地球物理与资源能源地球物理为主,我本人长期以来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做得出色的教授给我提供好的案例成果资料,其中有的教授将他10多年的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好成果毫无保留奉送给我,并耐心给我讲解,让我十分感动。为了上好这门课,我力争让学生得到的不仅是地球物理学知识,也让他们领略一下一位在地球物理领域辛勤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风采”。课堂教学自我感觉良好,课后一位学生在给我的邮件中说:“知识是学到的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一种态度。我很喜欢老师的笑容,不仅仅是因为亲和力,而是觉得看到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另一位学生在来信中说:“感谢您这段时间来对我们的悉心教导 ,以及对我们科研小组的耐心指导。听您的课除了专业知识, 亦获益良多,也看了您科学网上的文章,对我很有启发。在我心中,您是位儒雅博学(过奖),又十分好学的令人尊敬的长者,在心里偷偷的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您的一点风范”。在我的鼓舞下,有一个同学竟然从“Science”杂志上查询到一篇一周前刚刚发表的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论文,并将全文及摘要的中文翻译稿发我,我很感动,近日我将修改的摘要翻译稿发回他,供他参考。这样的师生互动我感到非常惬意,很有成就感。最后考试成绩也基本如我所愿,虽然有三位同学没有通过,但是多数同学取得了优异成绩,我向他们表示祝贺。我也针对考卷答题中的共性问题逐一作了评述发给全体同学,毕竟考试不是目的,让同学们学到地球物理的基本知识才是教学的本质。此外,我也利用这个机会,给他们的本科新生和研究生分别作了“我谈大学生活”和“做自己的科学研究”的报告,算是做了一点社会公益事情。这次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的“发挥余热活动”始终得到他们学院领导和相关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真诚地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20161120日完稿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庄,21日提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015979.html

上一篇:岁月沧桑
下一篇:四个八零后学生的故事
收藏 IP: 59.71.151.*| 热度|

73 刘立 黄仁勇 郭战胜 姬扬 檀成龙 章雨旭 陈昌春 牛登科 胡涛 余国志 蒋敏强 李本先 龚直文 黄永义 曹俊兴 周健 梁庆华 王琛 郑永军 武夷山 张文军 左小超 王启云 杨林 朱志敏 吴斌 王博 谢开钰 杨绪洪 张文超 叶春浓 李毅伟 张红光 李明坤 石磊 张显 韦玉程 梁洪泽 徐义贤 黄安年 李庆祥 刁空非 赵斌 杨立坚 刘广明 李建国 王善勇 余洪波 王林平 张晓良 彭真明 晏成和 刘明超 王德华 程娟 高峡 蔡庆华 陆泽橼 刘安金 刘博 刘炜 李哲林 汤茂林 idealist blackrain007 bridgeneer xlsd xchen hmaoi guhanxian chemphile yancy95 ericmape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